天花板效应的现象请问什么是天花板效应啊

更新时间:02-03 装修 由 囚人 分享

心理学中的天花板效应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在心理学实验中,常常会遇到实验中的因变量水平趋于完美(接近于量表的“天花板”),或者趋于零效应的现象。这些效应被称为量表衰减效应(或者,更通俗地称为天花板和地板效应)。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研究者该如何对此进行解释呢?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在影响指标有效性的各种因素里,天花板效应( ceiling effect )和地板效应( floor effect )是尤其典型的情况。这两种效应是指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而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低端,从而使指标的有效性遭受损失。先来看一个天花板效应的例子。假设有一个研究者想要比较游泳和跑步的减肥效果。他找来两个肥胖的人作被试,首先用一架台秤秤他们的体重,发现两个被试的体重正好都是 300 磅 。然后,这两个被试开始减肥计划,一个通过跑步减肥,另一个游泳。几个月后,两个人又一次用同一架台秤称体重,结果发现两个人的体重都是 250 磅 。研究者认为两个人都减重 50 磅 ,因此断定跑步和游泳的减肥效果一样好。但是研究者忽视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它所用台秤的量程是 0 ~ 300 磅,不能称出这两个人的确切体重。(如果用一个范围足够大的秤去称的话,一个被试是 300 磅 ,而另一个是 350 磅 。通过跑步减肥的被试减重 50 磅 ,而通过游泳的被试减重了 100 磅 。)由于两个被试的体重都已经到达了反应指标量程的最顶端,致使他们各自的减肥效果没有真正地体现出来。这就是一个天花板效应的问题。再来看一个地板效应的例子。假如你教一个动作不太协调的朋友打保龄球。你认为奖赏可以提高作业水平,因此每当他打一个全中你就为他买一杯啤酒。然而你的朋友将球都扔到沟里去了。这样,你不能提供奖赏了,而且你还预期他的作业水平会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降低。但由于再没有比沟里球更低的水平了,所以你观察不到成绩的任何下降,此时你朋友的作业水平已经到了反应指标量程的最底端。这就是地板效应。天花板和地板效应都阻碍了因变量对自变量效果的准确反映,在选择反应指标时应努力避免。那么该怎样避免呢?通常的方法是:尝试着先通过实验设计去避免极端的反应,然后再试着通过测试少量的先期被试来考察他们对任务操作的反应情况。如果被试的反应接近指标量程的顶端或底端,那么实验任务就需修正。例如,在一个记忆实验中如果记忆成绩太好,那就可以增加呈现的材料以降低作业水平。与此相似,如果被试完成得太糟糕,几乎记不住任何东西,那么就要通过减少识记材料、放慢呈现速度等方法使任务变得容易些。设计实验任务和反应指标的指导思想是应使被试的反应情况分布在指标量程的中等范围内。那么,操作自变量时,被试反应水平的提高或降低都能被观察到。谨慎的研究者在实施可能被天花板或地板效应污染的实验前,先做好预备实验。预备实验能使研究者了解到实验中存在的有关设计或实验程序方面的问题。了解什么是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及其避免的方法,将有助于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实验设计、实验实施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讨论和解释。

请问什么是天花板效应啊

天花板效应即高限效应,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如下:老师为了测试一下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出了一份卷子,如果这份卷子过于简单,结果是学生普遍取得了高分。从而无法从分数中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水平。那么这种现象就叫“天花板效应”。“天花板”用作测验中的最高得分或完成某项作业的限度。天花板效应用来指①在测验中,当受测验者到理论上的上限时所获得分数的实际限度。②在行为研究中,表示受试在表现中已使用最大能力。③在药理学中,指能产生所期望效果的药物的最大剂量。

什么是天花板地板效应

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即高限或低限效应。 这两个效应都是在实验设计中应避免出现的。

天花板效应指测验题目过于容易,而致使大部分个体得分普遍较高的现象。

地板效应又称低限效应、下限效应,和天花板效应相对,也是心理测验效应的一种。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的情况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扩展资料:

天花板效应的避免

天花板效应都阻碍了因变量对自变量效果的准确反映,在选择反应指标时应努力避免。那么该怎样避免呢?通常的方法是:

尝试着先通过实验设计去避免极端的反应,然后再试着通过测试少量的先期被试来考察他们对任务操作的反应情况。如果被试的反应接近指标量程的顶端或底端,那么实验任务就需修正。

例如,在一个记忆实验中如果记忆成绩太好,那就可以增加呈现的材料以降低作业水平。与此相似,如果被试完成得太糟糕,几乎记不住任何东西,那么就要通过减少识记材料、放慢呈现速度等方法使任务变得容易些。

设计实验任务和反应指标的指导思想是应使被试的反应情况分布在指标量程的中等范围内。那么,操作自变量时,被试反应水平的提高或降低都能被观察到。谨慎的研究者在实施可能被天花板或地板效应污染的实验前,先做好预备实验。预备实验能使研究者了解到实验中存在的有关设计或实验程序方面的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花板效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板效应

什么是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皮革马烈翁效应又是什么

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即高限或低限效应。比如:测验题目过于容易,致使大部分个体得分普遍较高的现象,称为天花板效应。测验题目过难,致使大部分个体得分普遍较低的现象,称为地板效应。“皮革马列翁效应“ 传说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名叫皮革马列翁,他酷爱艺术,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对于自己的得意之作,他爱不释手,整天含情脉脉的注视着他。天长日久,女神终于神奇般地复活了,并乐意做他的妻子。这个故事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种力量,这种期待的力量就被心理学家称为“皮革马列翁效应“。

究竟什么是“玻璃天花板效应”

玻璃天花板效应是阻挡在职业女性面前的一种无形壁垒,这种无形的壁垒导致很多女性到了一定的职位就没有办法再继续上升上去了。这种是无形的看不见的,人为的困难,是很多女性在晋升到一定职位之后想晋升上去,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无形的阻碍,使得事业长期滞留在一个平静的阶段,没有办法突破。

一、这种天花板效应就是反映出了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

很多职业女性其实非常的优秀,但是社会上给这她们非常多的束缚,这其中包括传统文化的束缚 ,还包括家庭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上的束缚,让职业女性处于一种弱势的状态。看看现在只有多少女科学家,有多少女性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并不代表女性比男性的能力差,主要的原因就是玻璃天花板效应。

二、传统文化的束缚

其中一种就是传统文化的束缚,传统文化束缚 ,在传统的观念里面男性就更加的强势,而女性总是处于一种劣势的状态。虽然说现在也有非常多职业女性在公司里面足以高位,但是这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男性还是不喜欢自己的上司是一名女性。

三、家庭等其他因素的束缚

还有一个就是比如说家庭因素,家庭因素也是迫使很多职业女性没有办法继续晋升的原因,因为她还要分担一部分的精力到家庭里。多少人希望自己的老婆工资比自己高,好多人要求自己的老婆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是自己的贤内助,而自己则是一个主角。

只有打破天花板效应,才能够让女性参与到职业的各方面去,让她们得到平等的权利,在职场上能够发挥自己所有的能力,而不会受到这些无形的障碍所阻止。

天花板效应是什么

天花板效应是一种比喻,指的是设置一种无形的、人为的困难,以阻碍某些有资格的人(特别是女性)在组织中上升到一定的职位。天花板效应指测验题目过于容易,而致使大部分个体得分普遍较高的现象。玻璃天花板一词出现于1986年3月24日的《华尔街日报》的的专栏当中,用来描述女性试图晋升到企业或组织高层所面临的障碍。有时人们认为,天花板效应是由于女性特有的天性和特质造成的。女性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容易为家庭和抚育子女而分心。即使她们能够很快地返回工作,她们也已经落后于其他的男性同事了。尤其是照顾婴儿的原因,她们往往错过了一些重要的发展机会。比如,到海外的长期工作任务,与客户连续几晚的谈判,很快地改变计划等等。很少有公司能忽视这些问题,所以大多数企业安排女性进入不承担类似工作的部门(比如人力资源和信息沟通等部门)。这样一来,女性的职业经验受到限制,也就难以达到更高的职位了。

 

职场天花板是什么意思

职场天花板是指在职场中,达到一定级别后,即使你再有能力,晋升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又称作玻璃天花板,所谓天花板效应是一种比喻,指的是设置一种无形的、人为的困难,以阻碍某些有资格的人(特别是女性)在组织中上升到一定的职位。

基本上的意涵为,女性或是少数族群没办法晋升到企业或组织高层并非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或经验不够,或是不想要其职位,而是一些针对女性和少数族群在升迁方面,组织似乎设下一层障碍,这层障碍甚至有时看不到其存在。

因此,如果组织中的女性或少数族群想顺着职涯发展阶梯慢慢往上攀升,当快要接近顶端时,自然而然就会感觉到一层看不见的障碍阻隔在他们上面,所以他们的职位往往只能爬到某一阶段就不可能再继续上去了。这样的情况就是所谓的玻璃天花板的障碍。

拓展资料

打破职业天花板的方法:

1、要想突破职业天花板,那么就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不能不思进取,社会时时在变,所以要时刻学习新的事物,懂得创新,不能墨守成规。

2、做好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能走一步算一步,职业要有方向和计划,不要轻易转行,人到中年,工作经验已经非常丰富了,如果这时候转行,等于从零开始,而且还要和比自己年轻的人竞争,如果想转行,那么就要思考自己性格到底是否适合这个行业。

3、明确了职业规划,那么就要有高超的执行力,向着自己制定的目标前进,坚持不懈,不要轻言放弃。

4、要突破自己的职业天花板,就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不断挑战高难度的任务和工作项目,并且越挫越勇。

什么是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

地板效应是指一项任务或测验难度太大以致大多数被试不能执行任务或测验分数都很低的现象。天花板效应指测验题目过于容易,而致使大部分个体得分普遍较高的现象。

地板效应(floor effect)是指数据多集中在偏低的一端,但在高分端则有极端值,分数不容易突破低分端,但会往高分端延申,仿佛有一个地板(或真的存在一个低分限制条件)阻挡了数据往低分移动。由于地板阻隔作用,地板效应常伴随正偏态现象。

有关地板效应最显著的例子是薪资数据,一般来说,劳工的最低薪资受到政府的保障(基本工资制度),因此多数人的薪资不会低于最低工资,但是会集中在比最低工资略高的区间中,高薪者没有薪资的上限,但高薪者比例会逐渐减少,此时最低工资就是造成地板的限制条件。

相对的,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则与负偏态有关,是指数据多数集中在偏高的一端,但在低分端则有极端值,分数不容易突破高分端,仿佛有一个天花板(或真的存在一种高分限制条件)阻挡了数据往高分移动。

例如学校老师除了一份简单的试卷,大家都得到八九十分,此时就发生了天花板效应,100分就是最高分的组个分数,不小心考不好的同学就成为最低分的偏离值,形成负偏态现象。

扩展资料

地板效应出现的原因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可能有两种原因:

(1)任务或测验中最容易的问题,对执行者而言仍嫌难度大;

(2)所有的执行者对某些问题都不能正确作答。

一项任务或测验难度太大,以至于大部分人不能执行任务,或测验分数都很低,这一任务或测验就失去了对人们个别差异的鉴别力,提供的结果依然无法反应人们的真实情况。比如,奥数比赛的题出的太难,几乎所有人都答不出来,那么一样无法根据分数把人筛选出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板效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花板效应

声明:关于《天花板效应的现象请问什么是天花板效应啊》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3825271@qq.com
本文网址:http://www.25820.com/decorate/32_2062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