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风是什么风格

更新时间:01-31 装修 由 初遇 分享

文/大脸

-

-

皮特、德普和周董的作品中,原来都曾使用过一种风格元素。

看到标题并不知道哥特风是什么的人,可以先看下面四幅图推测一下。

-

▲法国巴黎圣母院、蒂姆·波顿电影作品《僵尸新娘》《理发师陶德》、英剧《IT狂人》中的惊艳哥特男Richmond

-

周杰伦的《以父之名》、德普参演的蒂姆·波顿电影作品、欧洲中世纪的古堡等等,常常被人们用“哥特风”来形容。但哥特风到底是什么风?

▍哥特的文化根源

提起哥特,我们总是不免想起中世纪的古堡和废墟、凶杀暴力的故事情节和阴森神秘的恐怖气氛,不自觉地将哥特等同于一种阴郁、暗黑与决绝的基调。

然而,哥特真的就只是阴郁黑暗吗?

所谓“哥特”(Goth),最早指居住在北欧,属于条顿民族的哥特部落。在漫长的民族迁徙中,条顿民族与罗马帝国冲突不断,条顿族征服了许多民族,也在征服后被迅速同化。几个世纪后,这个民族消失了。

-

▲条顿骑士,其战甲和旗帜的风格很“哥特”

-

但是哥特文化并没有随着民族消亡而消失。多年以后,意大利人法萨利从历史的尘埃中找出“哥特”一词用以形容中世纪的建筑风格。彼时的哥特文化(Gothic)一词来源于Gott,意为“上帝”。高耸的尖顶、厚重的墙壁、狭窄的通道、彩色的玻璃窗,我们似乎还可以看到面容丑陋的卡西莫多在神秘阴郁的巴黎圣母院中穿梭,为了追随透过玻璃的光传递而来的神性。

▍哥特风的风格界定

十二世纪时,法国圣丹尼修道院拆除改建为教堂,成为历史上第一座哥特教堂。在以这座教堂为原型的电视剧《圣殿春秋》中,主角汤姆曾对哥特教堂展开定义“The light is everything”(光就是全部)。

-

▲法国圣丹尼教堂

-

▲《圣殿春秋》的海报和剧照

-

可能最早的哥特生于黑暗,长于黑暗,却执着地朝着反方向走,去追随那微弱的光,渴望借着暗黑忧郁的符号去唤醒对生命的信仰。

而到了十八世纪,霍勒斯·沃波尔写下《奥特朗托堡》这一小说后,“哥特”便开始走上与“黑暗恐怖”难舍难分的“不归路”。

作为哥特小说的开山之作,《奥特朗托堡》讲述了笼罩在沉重预言之下的曼弗雷德家族的故事。

由于祖先曾篡夺奥特朗托城堡,有预言称曼弗雷德家族将败落,合法主人将出现。果然,城堡主人唯一的儿子在举行婚礼之日被从天而降的头盔压死,女儿也被他亲手错杀。在神秘恐怖的境况下,他不得不将城堡还给其真正的主人西奥多。

霍勒斯出身显赫,父亲第一代奥福德伯爵罗伯特·沃波尔曾是英国内阁的实际掌权者。他的童年在议会度过,先后在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接受教育。毕业后他云游四海,一掷千金在特威克纳姆购置了一片名为“草莓坡”的农庄。

-

▲霍勒斯·沃波尔

-

“我要按自己的趣味将这里建成哥特式的小城堡。”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如此写道。

经过精心的设计与修建,草莓坡进化成了草莓山庄,甚至被认为是哥特式建筑在全欧洲的样板。

-

▲草莓山庄

-

“我觉得我是在一个古堡里,在那个大楼梯的最高一级,我看到一只穿盔甲的巨手。”在草莓山庄就寝的某个夜晚,他被这个噩梦激发了灵感,当年晚上便开始伏案写作,也就有了我们刚才提及的那部《奥特朗托堡》。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哥特从后朋克运动中脱离出来,衍生出哥特音乐、哥特影视以及哥特服饰等多方面文化分支。

与朋克音乐不同,哥特音乐对政治运动不闻不问,充满更多更唯美的颓废。一方面是精细的美感,一方面是冰冷的阴暗,在二者共存带来的不协调中,存有旋律中对生命力的本能追求。

-

▲美国哥特金属乐队Evanescence

-

在周杰伦早年作品《以父之名》中,低声的旁白,高亢的女声,鼓点吉他与诡异的尖叫迅速将人代入恐怖气氛中。主副歌部分以教堂圣歌式的唱法作为和声,加上时有出现的美声,令人惊颤恐惧的同时唤醒忏悔谦卑的心。

▍哥特风的文化代表

若要说到哥特风格的影视作品,便不能不提蒂姆·波顿。其实在《大英百科全书》中,并没有“哥特电影”这一词条的存在。但这一点也不妨碍天才的蒂姆•伯顿把古老的哥特文化和电影文化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给哥特题材注入全新的生命力。

一部《剪刀手爱德华》,在强烈的孤独和痛苦背后,仍带给观众满满的温情。除此之外,《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僵尸新娘》等电影,同样是恐怖外表下温馨美好的故事。

-

▲《剪刀手爱德华》剧照

-

除了蒂姆·波顿的作品,其他同样著名的经典哥特电影还有被誉为“哥特教科书”的《乌鸦》,以及由汤姆·克鲁斯和布拉德·皮特联袂出演的《夜访吸血鬼》。

-

▲《夜访吸血鬼》剧照

-

至于哥特服饰,常常是层层叠叠的黑色,尖尖的鞋帽,再搭配惨白的皮肤——这可能源于维多利亚时代关于“苍白皮肤是贵族的标志”的审美——虽然在路上看到会让人倒退三尺,但谁也不能否认它鲜明的个性,基本只需看一眼,我们就可以将身着这种类型服装的人归为哥特一族。

-

▲融合维多利亚时代服装风格的哥特风女装

-

▲T台上的改良哥特风时装

-

▲莱比斯音乐节上哥特造型的观众

-

哲学家伯克在《关于崇高美和秀丽美概念来源的哲学探讨》中曾指出:“任何可以使人感觉痛苦和危险的东西都可为崇高美之源。”

孤独而焦虑的人们似乎天然渴求崇高美,渴求能处于某种安全地带,渴求哥特文化中的破坏力、威胁和伤害带来痛快的审美快感。

谁不是呢?徘徊在希望与绝望之间,每时每刻容忍着漫无尽头的无望和彷徨。

唯一不同的应该是,城堡里、深渊底、暴风雨中、皎洁月光下,哥特文化里的人物们始终饱受精神反常的折磨与死亡意识的拉扯;而我们盖上书,关上电脑,明早太阳出来,都还要走出家门,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

(《青年文摘·快点》)

换装中遇到问题:哥特风风格 哥特风风格什么意思

哥特风着装就是任何黑色的东西,或其它暗色,如海军蓝、深红。可以透,但不露。银饰(哥特族从不带金子)。苍白的皮肤。可能是因为想体现维多利亚时代关于“苍白的皮肤是贵族的标志”这一审美黑发、漂白过的极浅的金发、红发或紫发。黑白化妆。白色粉底。黑唇膏,黑眼影,细眉。T形十字章(古埃及关于永恒生命的标志),五芒星,十字架(基督教的象征)。歌剧风格的披肩、斗篷和长手套哥特的风格是比较极端的,但带有诡异的,特殊的美感

介绍下哥特风

哥特(Goth),原指代哥特人,属西欧日耳曼部族,同时,哥特也是一种艺术风格,主要特征为高耸、阴森、诡异、神秘、恐怖等,被广泛地运用在建筑、雕塑、绘画、文学、音乐、服装、字体等各个艺术领域,哥特式艺术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主要代表元素包括蝙蝠、玫瑰、孤堡、乌鸦、十字架、鲜血、黑猫等等。百度百科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1313457.htm?from_id=367832&type=syn&fromtitle=哥特式风格&fr=aladdin

哥特风到底是什么

哥特风格表现在不同的事物上面主要有:

1.在建筑上的歌特式建筑如大教堂(cathedral),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与结构。

2.在文学上歌特式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点(如荒废城堡)为背景的奇异、神之冒险故事。

3.歌特式也代表一种字体相当华丽的印刷或书写风格。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由石质扶壁和骷髅券组成。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正方形做双中心骨架券,一对四面每边和对角线,和屋顶板放置在凭证形成拱顶。这样,在同一高度相同的凭证可以在不同跨度,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和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行扶壁由侧厅外的桥墩发出,平衡中间大厅拱门的侧向推力。为了提高稳定性,塔上经常建有塔尖。由于使用了锋利的礼券,尖拱和飞扶手,哥特式教堂的内部是高的,简单和统一的。装饰细节如天篷、壁龛等也被用作赠券的主题,建筑风格和结构方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我的空间里,我可以看到“世界教会”的章节。

扩展资料

哥特风格的起源

哥特,最初指的是哥特人,属于西欧的日耳曼部落。 与此同时,哥特式也是一种艺术风格。 它最初用于区分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5至15世纪)的艺术风格。 它起源于入侵意大利并在公元3世纪至5世纪解体罗马帝国的德国哥特人。

在15世纪,意大利人有了振兴古罗马文化的想法,这导致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运动。 因为意大利人不能忘记哥特人摧毁罗马帝国的历史仇恨,因此为了与这段时期有所区分,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称呼为“gothic”,即“哥特”,意为“野蛮”。虽然”哥特式“这个词有一些负面影响,但事实上,众多哥特式作品的艺术价值却非常高。

参考资料:哥特风百度百科

标签: # 哥特 # 风格
声明:关于《哥特风是什么风格》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3825271@qq.com
本文网址:http://www.25820.com/decorate/32_2142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