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无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巧上,后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主流学术界曾经不区分“现代”和“后现代”两个概念,但由于二战之后文学发展的特征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现代主义”所能涵盖的范围,因此将后现代主义文学看作一个独立的文学思潮,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并举。
通约性特征:1、后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2、后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非理性思潮的产物 3、受益于存在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推动。 丹尼尔贝尔: 前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 1、后现代主义文学从根本上否定 “旧”传统,摒 弃现代主义的“新”的规范,无视任何既定规范, 是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2、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 拒斥深沉意识,将其消解或平面化;它怀疑乃至否定 文学的价值论和本体论。 写作消失了内容,转向中立性,即所谓“零度写 作”,写作转向了它自身。 3、后现代主义则否定中心和结构的存在,带有 强烈的“不确定性”。打破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 的界线,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 的倾向,并试图模糊文学与非文学的界线。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化潮流,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学 艺术、语言学等领域。 指二战以来,对现代主义文学继承发展,同时又超越和悖离的席卷欧美的文学现象。它 在70——80年代达到高潮,主要包括存在主义 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 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等。
语言更自由,表现手法更多样,有很多流派:荒诞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等。文字中有种莫名的失落迷茫,表现了现代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在二战摧毁这个世界的同时也摧毁了数千年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让人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和自己的人生,梦醒了无处可走的失落感。
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文学流派或团体,它甚至没有统一的观念和指导原则。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概念使用,指随着全球化进程出现的一种多元化的思潮。有论者以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有主体消失、深度消失、历史消失等。总的说,表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焦灼感和危机感等心绪。
现代主义文学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特征上 1.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的混乱、战争的恐慌、社会道德的衰落,使人们深感失望与不安,西方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开始动摇以致崩溃,具有现代主义意识的作家转而接受非理性主义思潮,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上对人类文明进行反思,认为以往的文化传统都有悖于人的生命欲求,有悖于人的价值实现,应予摈弃。现代主义作家在“一切价值重估”中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及传统观念文化。但是,他们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批判也有走极端的现象,表现出了虚无主义的倾向。 2.突出表现异化主题。在现代主义文学中,整个物质世界都被看成是人的异己力量,在人类自己创造的这个物质世界里,人变成了物的奴仆,完全被物支配。现代主义文学倾向于文化批评,本质上是基于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的本质问题的探索,力图摆脱异化走向自然的愿望。因此,异化也就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而这种异化主题,主要是从自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我的关系这四方面表现出来。 (二)艺术特征上 1.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对外部现实的否定,必然使文学退隐到自我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的内心世界便成为现代主义文学重要的艺术表现。现代主义文学作家们认为,客观世界只是一种表象,心灵世界才是唯一的真实,他们所要表现的主要是为现代心理学所阐述的内心,即以人的本能为主导的内心、潜意识。为了写出人的潜意识,现代主义文学特别注重写梦幻,因为现代心理学认为梦是人的潜意识的无意识显现。他们主张为写内心而写内心,其中意识流小说更是把写人的内心,把心理探索推到了极致。 2.艺术手法上有一些共同特征。由于现代主义文学注重于内心隐秘世界的探索,相应地形成了其艺术手法上的一些共同特征:首先大量采用象征手法。现代主义作家为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把外部世界变成“象征的森林”,借用外部的具体意象来暗喻、烘托、渲染内心的情绪和思想,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具体化;其次,现代主义作家热衷于挖掘人的潜意识,于是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方法,表现人物意识“自然”流动的状态,即“意识流”;另外,怪诞变形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常用手法。 3.提倡“以丑为美”、“化丑为美”。现代主义文学基本上遵循波德莱尔“发掘恶中之美”这种美学观,去理解和描绘现实,但另一方面,作家不是把生活中的丑作为美来肯定,而是企图在丑的自我暴露、自我否定中肯定美,使丑升华为美,通过与丑的撕斗来表达对美的追求,而在这种追求的背后,蕴含着对人生的严肃而崇高的爱,但也有一些现代主义作家虽也是热衷于表现丑,但看不到人性的美与崇高,这样的“以丑为美”是不无消极成分的。 4.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的倾向。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上也高举反叛的旗帜,力求标新立异,追求“有意味的形式”,认为形式即内容。对形式美的追求给现代主义文学带来了确实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独特的审美效果,但不少作家把形式当成唯一,采用支离破碎的艺术形式来标榜反叛传统的态度,这种形式上的实验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如此普遍,使得不少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变得晦涩难懂,走入形式主义的误区。 后现代主义文学明显具有以下几点共同的思想艺术特征。 1.彻底的反传统精神。现代主义文学打破传统理性文化的价值规范,怀疑一切,批判一切,带有鲜明的反传统精神和悲观色彩;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对传统的反叛、对世界人生的悲观态度,比现代主义都更为彻底、决绝。后现代主义文学不再有什么责任感、使命感、拯救精神,也不再有什么英雄,不再表现什么理想、价值和意义。在艺术形式方面,现代主义文学既反对亚里士多德以来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而且也反对现代主义文学所建立起的新的文学规范;主张无中心、无权威、多元化与多样性;甚至自我否定,主张“不受任何事先制定的规则的束缚,在没有规则约束的情况下从事写作”(弗·利奥塔德),对小说、戏剧体裁以及叙述行为本身进行解构,写出大量的所谓“反小说”“反戏剧”等作品。 2.不确定性原则。如果现代主义毕竟还把世界看成是整体,那么后现代主义则干脆视世界为“碎片”,不但如此,后现代主义文学还否定中心意义和为这种中心意义服务的结构的存在,还蓄意让作品在各种成分互相分解、颠倒。在后现代主义作家们看来,世界本身就是千变万化、纷纭复杂、不确定的,如果把它写得清晰、有条理、意义明确,则违反了生活真实,因此,“要从各个角度去写,把现实的飘忽性、不可捉摸性表现出来”(罗布-格里耶)。 3.缺乏深度、平面化。与现代主义文学厌弃文学创作直白浅露、刻意追求深度模式不同,后现代主义文学推崇所谓的“零度写作”,“拒绝意义”,拒绝深度,极力追求无深度的平面化、平淡化效果,写作消失了内容,只在形式上不断花样翻新,作家的创作和读者作为“创作”的阅读都是为了享受创作(阅读)带来的欢悦,是一种表演、操作。 4.创作方法多元化。去中心、多元化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受此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在创作中,常常把传统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文学等多种元素拼凑、融合,从而呈现出多元并存、拼贴杂糅的艺术特征。像现代主义文学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如象征、荒诞、意识流等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也时有所见。 5.语言实验、话语游戏。在后现代主义的创作中,作品的内容、意义被消解后,创作重点转向写作自身,语言也由此而成为创作的中心。后现代主义作家们认为语言本身就具有意义,无需借助对现实的描摹或情感的表达,“语言就是目的”。他们常常沉醉于语言文字、技巧手法、叙述语言方面种种新奇怪诞、花样无穷、无休无止的创新实验中,把它们作为为所欲为的领地,从而使写作回归自身,从中获得创作的乐趣。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这一特征在诗歌创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6.大众化。在后现代主义作家眼中,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文学艺术,文学不该“学院式”。他们不再是高远理想的追索者,削平玄而又玄的理念之网与深度模式,不再有建构“本质规律” 的乌托邦冲动,记录诸如日常琐事及人的本能需求等平浅而空泛的内容,使文学成为展露性欲而无爱情、倾情粗鄙而无崇高、展示日子而不见憧憬的世俗复制。他们打破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有的作品干脆以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品的形式出现,并试图模糊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
、夸张与含蓄后现代主义风格强调新旧融合、兼容的思想,让后现代主义风格所涉及的手法、意是都存在多样多样性,但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夸张和含蓄。多种思想融合在一起让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杂而不乱,让每种思想之间的撕裂扩大,表现的特点是自然是夸张,但包容性有让这种夸张变得很含蓄。如在家居中常见的布艺上变形的图案、夸张造型的装饰、不规则的几何图形等无不充满新奇和时尚感。2、历史文化和符号隐喻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上通过符号表达大量的历史和文化隐喻,在怀旧的思潮下后现代主义风格内涵格外丰富。在追求新潮流的过程中,不管的融入历史文化,这也是后现代注意风格的主要特点之一。3、人性与自由化后现代主义对纯理性的逆反心理让人性化和自由化更加的突出,在自然、高雅的情趣中,加人性化提高到主导地位。后现代主义风格家居中大量使用的铁艺就是其表现形式之一。将铁艺作为主要构件,融合多种材料的新铁艺工艺品不仅能让线条的曲线和非对称性更加完美的展示,而且更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