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文学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特征上 1.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的混乱、战争的恐慌、社会道德的衰落,使人们深感失望与不安,西方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开始动摇以致崩溃,具有现代主义意识的作家转而接受非理性主义思潮,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上对人类文明进行反思,认为以往的文化传统都有悖于人的生命欲求,有悖于人的价值实现,应予摈弃。现代主义作家在“一切价值重估”中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及传统观念文化。但是,他们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批判也有走极端的现象,表现出了虚无主义的倾向。 2.突出表现异化主题。在现代主义文学中,整个物质世界都被看成是人的异己力量,在人类自己创造的这个物质世界里,人变成了物的奴仆,完全被物支配。现代主义文学倾向于文化批评,本质上是基于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的本质问题的探索,力图摆脱异化走向自然的愿望。因此,异化也就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而这种异化主题,主要是从自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我的关系这四方面表现出来。 (二)艺术特征上 1.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对外部现实的否定,必然使文学退隐到自我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的内心世界便成为现代主义文学重要的艺术表现。现代主义文学作家们认为,客观世界只是一种表象,心灵世界才是唯一的真实,他们所要表现的主要是为现代心理学所阐述的内心,即以人的本能为主导的内心、潜意识。为了写出人的潜意识,现代主义文学特别注重写梦幻,因为现代心理学认为梦是人的潜意识的无意识显现。他们主张为写内心而写内心,其中意识流小说更是把写人的内心,把心理探索推到了极致。 2.艺术手法上有一些共同特征。由于现代主义文学注重于内心隐秘世界的探索,相应地形成了其艺术手法上的一些共同特征:首先大量采用象征手法。现代主义作家为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把外部世界变成“象征的森林”,借用外部的具体意象来暗喻、烘托、渲染内心的情绪和思想,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具体化;其次,现代主义作家热衷于挖掘人的潜意识,于是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方法,表现人物意识“自然”流动的状态,即“意识流”;另外,怪诞变形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常用手法。 3.提倡“以丑为美”、“化丑为美”。现代主义文学基本上遵循波德莱尔“发掘恶中之美”这种美学观,去理解和描绘现实,但另一方面,作家不是把生活中的丑作为美来肯定,而是企图在丑的自我暴露、自我否定中肯定美,使丑升华为美,通过与丑的撕斗来表达对美的追求,而在这种追求的背后,蕴含着对人生的严肃而崇高的爱,但也有一些现代主义作家虽也是热衷于表现丑,但看不到人性的美与崇高,这样的“以丑为美”是不无消极成分的。 4.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的倾向。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上也高举反叛的旗帜,力求标新立异,追求“有意味的形式”,认为形式即内容。对形式美的追求给现代主义文学带来了确实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独特的审美效果,但不少作家把形式当成唯一,采用支离破碎的艺术形式来标榜反叛传统的态度,这种形式上的实验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如此普遍,使得不少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变得晦涩难懂,走入形式主义的误区。 后现代主义文学明显具有以下几点共同的思想艺术特征。 1.彻底的反传统精神。现代主义文学打破传统理性文化的价值规范,怀疑一切,批判一切,带有鲜明的反传统精神和悲观色彩;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对传统的反叛、对世界人生的悲观态度,比现代主义都更为彻底、决绝。后现代主义文学不再有什么责任感、使命感、拯救精神,也不再有什么英雄,不再表现什么理想、价值和意义。在艺术形式方面,现代主义文学既反对亚里士多德以来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而且也反对现代主义文学所建立起的新的文学规范;主张无中心、无权威、多元化与多样性;甚至自我否定,主张“不受任何事先制定的规则的束缚,在没有规则约束的情况下从事写作”(弗·利奥塔德),对小说、戏剧体裁以及叙述行为本身进行解构,写出大量的所谓“反小说”“反戏剧”等作品。 2.不确定性原则。如果现代主义毕竟还把世界看成是整体,那么后现代主义则干脆视世界为“碎片”,不但如此,后现代主义文学还否定中心意义和为这种中心意义服务的结构的存在,还蓄意让作品在各种成分互相分解、颠倒。在后现代主义作家们看来,世界本身就是千变万化、纷纭复杂、不确定的,如果把它写得清晰、有条理、意义明确,则违反了生活真实,因此,“要从各个角度去写,把现实的飘忽性、不可捉摸性表现出来”(罗布-格里耶)。 3.缺乏深度、平面化。与现代主义文学厌弃文学创作直白浅露、刻意追求深度模式不同,后现代主义文学推崇所谓的“零度写作”,“拒绝意义”,拒绝深度,极力追求无深度的平面化、平淡化效果,写作消失了内容,只在形式上不断花样翻新,作家的创作和读者作为“创作”的阅读都是为了享受创作(阅读)带来的欢悦,是一种表演、操作。 4.创作方法多元化。去中心、多元化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受此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在创作中,常常把传统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文学等多种元素拼凑、融合,从而呈现出多元并存、拼贴杂糅的艺术特征。像现代主义文学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如象征、荒诞、意识流等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也时有所见。 5.语言实验、话语游戏。在后现代主义的创作中,作品的内容、意义被消解后,创作重点转向写作自身,语言也由此而成为创作的中心。后现代主义作家们认为语言本身就具有意义,无需借助对现实的描摹或情感的表达,“语言就是目的”。他们常常沉醉于语言文字、技巧手法、叙述语言方面种种新奇怪诞、花样无穷、无休无止的创新实验中,把它们作为为所欲为的领地,从而使写作回归自身,从中获得创作的乐趣。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这一特征在诗歌创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6.大众化。在后现代主义作家眼中,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文学艺术,文学不该“学院式”。他们不再是高远理想的追索者,削平玄而又玄的理念之网与深度模式,不再有建构“本质规律” 的乌托邦冲动,记录诸如日常琐事及人的本能需求等平浅而空泛的内容,使文学成为展露性欲而无爱情、倾情粗鄙而无崇高、展示日子而不见憧憬的世俗复制。他们打破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有的作品干脆以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品的形式出现,并试图模糊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
(1)它们都受到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但是具体的哲学基础并不相同。现代主义文学是在叔本华唯意志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等哲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影响下产生的,后现代主义则直接受到了存在主义哲学、现象学和后结构主义等哲学思想的影响。所以,现代主义文学更多地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非理性的精神活动,开掘人的无意识领域;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则将关切的目光投向了个体的存在境遇,包括了人的精神层面和无意识领域,但更加突出人存在的荒诞感,表现出更加彻底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虽然表现极端,但其本质具有更为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2)文学的文化精神不同。现代主义反叛传统,常常立足于对资本主义文化和庸俗趣味的厌弃,虽然颠覆了传统的理性精神,但是试图以超功利的艺术来拯救堕落的道德与文化,带有强烈的精英意识。后现代主义文学也反叛传统,但它是在消费社会中发展起来的,其积极地理解了大众文化的意义和作用,从强调差异性和多义性的角度出发,在普通大众中找到了反叛权威和精英的立场与方法,以娱乐化的方式进行写作,打通艺术与生活的隔阂,消解来自任何方面包括语言的权威与统治,表现出更加彻底的否定精神,也划清了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界限。(3)在艺术形式和美学追求上,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都表现出抛弃传统、大胆创新的特征,但后现代主义更加激进。后现代主义打破了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的界限,重视读者阅读作用在文本意义生成方面的积极性,运用各种新的表现方法,破坏叙事常规,消解文本的确定性意义,使文本呈现出开放性、多义性和歧义性特征,让文学创作活动呈现出由作者向读者延伸的趋势。
1、含义不同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无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巧上,后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
现代主义文学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
2、特征不同
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
后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所谓“零度写作”,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平面化。在后现代文学中,写作消失了内容,而转向“写作”自身。
扩展资料:
产生背景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见于弗?奥尼斯1934年编纂的《西班牙及西属亚美利加诗选》一书。50年代美国“黑山诗派”的主要理论家查尔斯-奥尔生经常使用“后现代主义”一词,使之影响日广。
此时的后现代主义概念,仅仅表现为文学中隐含的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一种反拔,没有明确的内涵界定。60年代,美国批评界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一场影响深广的大讨论。
70—80年代利奥塔德与哈贝马斯之争,把这场源于北美批评界的讨论争鸣,提高到哲学、美学和文化批评高度,哈桑极力对后现代主义内涵本质及外延特征等进行“概括性”阐述。
80年代中期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先后筹办三次国际研讨会,正式将其作为一个前沿理论课题研究,使关于后现代主义的争鸣达到高潮。
现实主义19世纪法国的一种社会思潮,也是一种美术思潮。法国现实主义美术起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之后,既指艺术的创作方法,也指艺术的写实手法。“现实”一词出于拉丁文,意谓真实、实在。一般说来,现实主义是指那种“如实”描绘现实可触世界的艺术形式,有时又称“写实主义”。 现实主义在题材上抛弃了新古典主义的神话传说与古代英雄人物、浪漫主义的中世纪传奇、异国情调和不切实际的幻想,把眼光指向现实生活,拓展了艺术创作的题材范围。 在艺术表现上,它重视自然美和真实美,以追求写实手法为特点,如实地描绘大自然和反映现实生活,倡导对社会生活的评价,对普通人生活的关切,对大自然的亲切描绘。 现实主义始于19世纪30至40年代的巴比松画派,得名于19世纪50年代的库尔贝画展,以客观性和典型性为基本特征,法国的现实主义迅速影响到荷兰、英国、德国、比利时、奥地利、意大利、俄国、美国等国。从绘画史着眼,写实主义还“派生出了印象主义和自然主义,间接影响了象征主义,直接发展成世纪末思潮和超现实主义,是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和诸形式流派的总源头”。 现代主义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国的印象主义。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画家们提出的“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不作自然的仆从”、“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是现代主义美术体系的理论基础,所以,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P.塞尚这位在作品中追求绘画语言的几何结构和形体美感的画家,被人们称作“现代绘画之父”。 现实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原本,是建立在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的基础之上的,对客观事物的提炼加工。现实主义更忠实于表现事物本体,而现代主义更多的是对事物的提炼。现实主义是事物的再现,而现代主义赋予了事物更多的个人情感色彩和符号象征意义。不论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都是表现社会群体情感,并发出自己的呐喊。都具有浓重的人性表达意向。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产物,是1890年-1950年间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个国际艺术思潮。 一、现代主义诞生的背景 在社会上,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联社会主义诞生的影响,因而欧洲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怀疑心态。在科技因素上,受到牛顿力学体系瓦解的影响,动摇了欧洲知识分子的宇宙观。在文化哲学因素上,尼采提出「重估一切价值」、「上帝死了」,使欧洲知识分子对古典哲学重新思考。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大背景下,欧洲的知识分子很难不去怀疑和否定传统。 二、现代主义文学诞生的背景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现代主义出现之前,欧洲文学有两大传统文学流派,一是现实主义,一是浪漫主义。 现代主义可以看做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转变后形成的。 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是对传统浪漫主义的转变,其代表作有很著名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可以说走向一个极端,完全沉浸在象牙塔之中。 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是对现实主义的转变,其中的代表作有很著名的莫泊桑的《羊脂球》,其文学创作的特点是:a.用生物学的观点写人。b.描写的繁琐性,醉心于对偶然现象的琐碎的描写。c.鼓吹无思想性。提倡要向实验科学家那样纯客观地记录事实,排斥创作的主体性。自然主义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这是传统文学向现代主义文学转变的开端。 三、现代主义文学的流派 1.象征主义。 意象派诗歌。这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大概有以下几个特点: 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它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艺术特点,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 代表作家有庞德、艾略特。代表作品就是很著名的艾略特的《荒原》,还有那篇很多人都不知道想表达什么的庞德的《地铁车站》: 在地铁站 人潮中这些面容的忽现 湿巴巴的黑树丫上的花瓣 2.表现主义。 什么是「表现」?要理解这个看似简单的词需要知道一个文学传统。 就是文学本质中的「表现论」和「再现论」的争论。 「再现论」认为文艺是客观现实的再现。文学作品应该做的是去模仿世界,不注重对人情感的表达,大部分的「再现论」观点的支持者都是理性主义者,比如柏拉图。 「表现论」认为文艺是作家心灵的表现。文学作品应该去表达人的感情和思想,不注重对现实的描写。大部分的「表现论」观点的支持者都是非理性主义者, 比如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性心理学,克罗齐的直觉主义。 因此,我们从以上的论述可以大概猜出来,这个20世纪出现的表现主义,应该追求的是对于人情感、精神的表达。认为文学不应当去客观地记录现实,而应当去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情感。因此在作品上的特点就是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大量的变形和抽象化,时空错杂。代表作就是卡夫卡的《城堡》《变形记》。 《变形记》就是写主人公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整部小说就是主人公从这个「甲虫」的视角去看待格里高尔一家人以及整个资本社会。卡夫卡在这里对生活进行了抽象和变形,给读者一种不真实但却深刻的印象。卡夫卡的作品没有明确提出什么主题,不同的读者因此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其表现的是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有的人认为这是表现资本社会对人的异化。但总的来说,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大量的变形和抽象化,这是表现主义文学的特点。 3.意识流小说 这是很著名的,恐怕是人尽皆知的现代小说流派。很多人认为其来源于佛洛依德的潜意识学说,但其实不完全对,佛洛依德的潜意识学说只是其一个理论来源,其还有一个不能被忽视的来源是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这个学说认为理智都是不靠谱的,无法认识宇宙的本质的。人只有通过一种内在的体验,一种神秘的直觉方可把握这个世界。 而意识流小说则秉承了这个主张。具体来说,意识流小说描写的是主观的心理现实而不是客观的社会现实,因此多描写人的意识活动。喜欢打破时空的秩序和区别。喜欢自由联想,认为小说中主人公的意识流越是自由的,其小说越能显示出意识表现和深层含义。不喜欢理性地去分析事物,而爱用非理性、非逻辑的思维方式。下面这个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非常具有典型意义: 小说描写主人公在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间,抬头看见墙上的斑点,由此引发意识的飘逸流动,产生一系列幻觉和遐想。主人公一会由斑点联想到钉痕、挂肖像的前任房客;一会从对斑点的疑惑联想到生命的神秘、思想的不准确性和人类的无知;一会从猜测斑点是一个凸出的圆形联想到一座古象,进而想到忧伤、白骨和考古…最后发现墙上的斑点不过是一只蜗牛。 4.存在主义文学 不少人喜欢把存在主义划分到后现代,但我觉得存在主义文学无论从本质上,还是其发展的时间上,它都应当毫无疑问地属于现代文学。有人甚至写文章论述了存在主义文学为何是现代主义文学(萨特与存在主义文学是后现代主义吗?――中国文学网) 存在主义文学的核心是存在主义的「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是痛苦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选择」。 「存在先于本质」 意味着,生活本身是无意义的,人一生下来也并没有本质,人只有活着,经历了生活,才自己决定了自己的本质。因此,人是自由的人。正因为人生没有意义,所以人可以为自己选择意义。正因为人并不是一出生就被定义,所以人可以选择自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因此存在主义文学多从主人公所处的「不自由」的环境中去表现人的「自由」,从「荒谬」「痛苦」的世界中,去写主人公的选择。 代表作有加缪的《局外人》。 四、小结 从上述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主义有以下特点: 1.不再追求对社会现实的描绘,描绘的多为心理现实,基本上属于文学「表现论」 2.采用的多为非线性叙事 3.普遍运用象征隐喻 4.更注重人的主体性,有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 5.对于一般人来说,现代主义小说很难读懂 6.在继承传统文学的基础上进行反叛,但是反叛意味还没有那么明显后现代主义一、「后现代主义」的定义 后现代的定义非常之模糊,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后现代主义的表述都不一样,因此也形成了非常多大相径庭的「后现代主义」概念。 哈贝马斯认为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二战以后,是一股反现代性的思潮,但现代性发展的尚不充分,后现代主义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机尚未成熟,应该对后现代主义加以抵抗。 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表征,标志着对现代主义深度模式的彻底反叛,兴起时间应该是50年代,与消费的资本主义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贝尔认为后现代主义是随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而兴起的,是社会形态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因此后现代主义产生于60年代。 和通常意义上的思潮、流派不同,后现代主义文学既不是指称一个具体的作家或批评家的群体,也不存在被广泛认同的纲领和宣言。不仅如此,后现代文化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宽容各种不同的标准,主张「持续开发各种差异并为维护差异性的声誉而努力」。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后现代主义文学内部分支流派众多,各种思潮杂芜,很多后现代作家和批评家的自我理论体系本身就存在矛盾之处。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流派 公认的,以下几个流派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 1.垮掉的一代。(新好莱坞电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是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人,对社会公认的一切价值都抱有背道而驰的态度,往往以颓废、堕落、犯罪、纵欲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是战后美国本土产生的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流派。 「垮掉的一代」的作家们创作的作品通常广受争议,原因是这些作品通常不遵守传统创作的常规,结构和形式上也往往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代表作是克鲁亚克的《在路上》。写的是一群学生开车横穿美国,一路狂喝滥饮,耽迷酒色,流浪吸毒,性放纵,在经过精疲力竭的漫长放荡后,开始笃信东方禅宗,感悟到生命的意义。 2.黑色幽默文学 缘于美国中小资产阶级出于对共产主义革命的先天恐惧心理,在无所适从的社会背景下,于是产生了对现实采取嘲笑抨击,揭露和讽刺,幻想和否定结合在一起的「黑色」的「幽默」。 这个流派有一个很著名的代表作,是海勒的《第22条军规》。作者在小说中摒弃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使整个作品没有一条完整的情节发展线索,也没有突出的人物形象,充满着混乱,喧闹,疯狂的气氛。但作者同时强调的是一种「严肃的荒诞」,在作品中讽刺了他眼中的美国社会只服从「第22条军规」的荒诞逻辑。 3.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拉丁美洲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了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 代表作就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电影《地下》 要注意的是,魔幻现实主义通常是兴起于一些压迫、独裁或集权社会里,可能表现了对于这样一个高度危险的政治现实的一种调适。另一方面,魔幻写实也超越了这些社会限制。 不同于科幻和奇幻文学的是,魔幻现实主义会将它的世界描写得荒诞古怪、反复无常,而严谨的科幻文学则是受限于物理学法则,或者像奇幻文学会有固定的规则在里面(比如说,你必须将一枚戒指丢入火山中,或没有男人能杀得了某位骑士)。 举例来说,许多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在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报道纪录,然而仔细去审视的话,就会发现它们带有一些报道技巧所无法解释的非真实性和神秘面在里面。魔幻现实主义并不是一种运动或学派,而是一种写作风格。它和超现实主义并没有正式的关连。 三、小结 从上述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有以下特点: a.很多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比现代主义更难读,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第22条军规》出版20年的发行量是150万册,这是一个证据。像是《在路上》《百年孤独》这些作品,虽然比起现实主义或者浪漫主义文学在语言表达和手法上没那么直接,但远不至于读不懂。 b.后现代文学更具有现实针对性,政治色彩更明显 c.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于对文化的批判更加猛烈
现代主义是本世纪流行于欧美文坛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潮。现代主义是以现在理念、现代技术、现代思想指导思潮和艺术流派。现代主义强调了人性、人权和人本主义,反对宗教的束缚和禁锢,强调自由、平等、民主、法制,喜欢明快,清晰、节俭、工艺,崇尚机械、结构、仿生、优化。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在现代主义基础上,强调粗野、反叛、怪异、异动。
区别在于:定义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情况不同。
1、定义不同:
现代主义起源于十九世纪末兴起至二十世纪中期,具有前卫特色并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文艺流派和思潮;
后现代主义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的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
2、特点不同:
现代主义主要特征是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
后现代主义突出人机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注重设计的人性化、自由化。
3、发展情况不同:
现代主义起初是以运动的姿态出现,目的在协助人忠于教会或回到教会怀抱,且在结构和思想上仍可赶上时代,并革除显然不合时宜的因素;
后现代主义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在理论上具有反传统倾向的哲学家在现代西方的各个哲学流派中都能找到。
扩展资料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1、彻底的反传统。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仅反“旧的”传统,对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建立的“新的”传统也彻底否定。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文学和艺术应该是建立在对现有秩序的解构基础之上的。后现代文学不依托任何死去的或活着的理论。
在体裁上,对传统的小说、诗歌和戏剧等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因此,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破坏性”的文学,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2、摈弃所谓的“终极价值”。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的事物和信念都是从话语中派生出来的短暂的产物,不值得“真诚”、“严肃”的对待。客观世界和人自身都被异化了,历史失去了方向和意义,社会体系不可改变。
后现代主义作家不愿意对重大的社会、政治、道德、美学等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他们不仅无视对这些问题的关切,甚至无视这些问题本身。他们不再试图给世界以意义。
3、后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所谓“零度写作”,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平面化。在后现代文学中,写作消失了内容,而转向“写作”自身。作家仅仅把话语、语言结构当作自己为所欲为的领地。
写作成为一种纯粹的表演、操作。例如,后现代主义作家往往蓄意让作品中各种成分互相分解、颠覆,让作品无终极意义可寻
4、后现代文学蓄意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有些作品干脆以大众的文化消费品形式出现,试图模糊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在文体上,惯用矛盾(文本中各种因素互相颠覆)、交替。
不连贯性和任意性、极度(有意识的过度使用某种修辞手段以达到嘲弄它的目的)、短路(运用某些手段使对作品的阐释不得不中断)、反体裁(破坏体裁的公认特点和边界)、话语膨胀(把在文学创作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话语纳入主流)等手段,使得读者对作品的解读困难重重。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源于美术,现代主义源于印象派,它以塞尚的后印象主义为开端,大致分为两派: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立体主义用块面的结构关系来分析物体,表现体面的重叠、交错的美感,是立体主义追求的目标。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都从非洲雕塑中吸收了养料,它们的艺术语言与传统法则相去甚远,标志着现代主义已进入自我确立的阶段。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现代主义文学打破了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了明显的亚文学倾向;后现代主义文学更多地从科幻小说、西部小说、通俗小说以及一些被看成亚文学的体裁作品中汲取养料。总的来说(即从哲学的角度)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性的继承。是反神学反现代主义的。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但有走向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
主要区别如下:
1.观点不同:现代主义者是乐观主义者,他们期望找到统一性、有序性和永恒性;后现代主义者是悲观主义者,他们总是发现多样性、无序性和暂时性。
2.思想不同:现代主义强调对技术的崇拜,功能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后现代主义则推崇高技术,高情感,强调以人为本。
3.方法不同:现代主义遵循物性的绝对作用,标准化,一体化,产业化和高效率、高技术。后现代主义则遵循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历史的互渗性及个性化、散漫化、自由化。
扩展资料:
产生背景:
1.现代主义:
19世纪90年代起,法国象征主义文学波及到欧美各国而蔚为一个国际性文学运动,标志着现代主义文学作为西方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思潮而开始。这20年间出现了很多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家和作品。
法国的象征主义继续发展着,产生了马拉美、瓦雷里等成就斐然的诗人;德语国家的表现主义戏剧正式登上国际舞台;爱尔兰出现了自己的“文艺复兴运动”,其领导人物叶芝是这一时期英语作家中成就最高者。
2,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工业社会的产物。科技和理性的极端发展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科技和理性的负面效应得以充分展现正是借助了自然科学的建立,西方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把科技推向了极端。资产阶级一方面依靠科技建立了庞大的工业生产体系,推动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把科技和理性变成了获得私利和殖民掠夺的工具。从而使国内的危机和矛盾不断激化,也加深了各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市场中的不平衡状况,最终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