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现在在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以《圣经》中耶稣跟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为题材。
画面中人物的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是所有以此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收藏于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
扩展资料:
达芬奇介绍:
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 (意大利语: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意大利著名画家、科学家,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并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之一。
他15岁左右到佛罗伦萨拜师学艺,成长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画家、雕刻家,并成为军事工程师和建筑师。
1482年应聘到米兰后毕业于意大利理工学院成为意大利著名建筑师、画家,在贵族宫廷中进行创作和研究活动,1513年起漂泊于罗马和佛罗伦萨等地。
1516年侨居法国,小行星3000被命名为“列奥纳多”。最著名的作品是《蒙娜丽莎》现在是巴黎的卢浮宫的三件镇馆之宝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作品。莱奥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他还有《蒙娜丽莎》。《吉内薇拉·班琪》。《抱银鼠的女子》《额饰女郎》《戴珍珠头饰的夫人像》《拈花圣母》《柏诺瓦的圣母》《加罗法诺的圣母》《岩间圣母》《纺车边的圣母》《圣母子与圣安娜》《受胎告知》等,不过,最出色的还是《最后的晚餐》
讲述了耶稣在逾越节的前夜,和他的十二大门徒坐在餐桌旁,我们都知道这是耶稣的最后一顿晚餐,就跟画作题目中说的一样,在就餐时,大家也是交头接耳的聊聊天,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耶稣突然感觉到非常的忧伤。
他告诉他的门徒们,他将会被其中一人出卖,但是耶稣并没有说这个人就是犹大,他们也显得非常的忧伤,并且每个人都对耶稣说:“主啊!不是我吧?”耶稣终于回答说:“同我一起将手伸入菜盘子上的人就是出卖我的人”。
扩展资料: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为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绘制的壁画,这幅画表现的是耶稣跟12个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的场景。画家将画面中人物的惊恐、愤怒、怀疑等等各种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刻画的十分到位。
幅画中共有十三人,他们是耶稣和他的十二个门徒,画中的十三个人沿着长方形餐桌依次排开,从左到右分别是巴多罗买、小雅各、安德烈、叛徒犹大、西门彼得、约翰、耶稣、多马、大雅各、腓力、马太、达太、奋锐党的西门。
其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物约翰、彼得和犹大都被达芬奇安排在了耶稣的左侧,而且他们三个人是坐在一起的,那个画面中唯一一个脸部是暗的并抓着钱袋的就是犹大。而正因为此,13成为了基督教中最不吉利的数字。
我们看画中的十三个人,与门徒们或惊恐、或愤怒的表情所不同的是,对于自己被出卖这件事,耶稣却表现的相当平静。在他的左边是耶稣最喜欢同时也是最年轻的门徒圣约翰,表情十分哀伤。正与圣约翰交流的是耶稣的大弟子圣彼得,他是在听到这个可怕消息后最愤怒的一个人。
作者介绍:
达·芬奇是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 (意大利文原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公—1519年5月2日),意大利著名画家、科学家,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并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之一。
15岁左右到佛罗伦萨拜师学艺,成长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画家、雕刻家,并成为军事工程师和建筑师,1482年应聘到米兰后毕业于意大利理工学院成为意大利著名建筑师、画师,在贵族宫廷中进行创作和研究活动,1513年起漂泊于罗马和佛罗伦萨等地。
1516年侨居法国,小行星3000被命名为“列奥纳多”。最著名的作品是《蒙娜丽莎》现在是巴黎的卢浮宫的三件镇馆之宝之一。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绘画。
他的杰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作品,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他认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是人体,人体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画家应以人为绘画对象的核心。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作品分析如下:
这幅作品在整体布局上别开生面,别具一格之间的明暗变化十分明显,突出中间人物耶稣,耶稣。独坐在餐桌的一端,他的所有地址分别坐在餐桌的两侧之间的线条和明暗,凸显出每个人物的不同特点,强烈的背景颜色更加突出了耶稣的主人翁地位。
极其细致的描写,把每个人物的内心感情和心理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包含恐惧、躁动不安、无奈、悲愤、惊喜各种心理感情。用画作的外在风格表现了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内心活动,兼具画作的外在美和人内心世界的精神内在美。
这幅作品重点在于营造一种氛围,讲述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不需要任何的语言,我们就能感受到整个故事存在跌宕起伏的情节,能够清晰的辨认出每个人物在这个故事中扮演的角色,能够掌握每个人的动作、表情、心理变化。
历史传承
现保存《最后的晚餐》的修道院大厅完全与外界隔绝,所有的门窗都用铝合金和玻璃罩住,真正做到了恒温、恒湿、全封闭。参观者要经过三道玻璃门才能来到入口处,每一道门都必须在前一道门完全关闭之后才开启。
当餐厅古朴的大门向朝圣者开启后,便进入了一座空旷、昏暗、静谧的大厅,存有壁画的墙在防紫外线灯照射下显现。与之相对的另一面墙也绘有壁画,主题是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工作人员会详尽地把这两幅画向人们讲解将近20分钟,而这也是参观者在大厅里所允许停留的时间。
达·芬奇在《最后的晚餐》这一作品中体现出来了种种的“同一性”,他把圣经文本中存在的“圣餐设立”和“宣告背叛”这两部分相矛盾的内容和谐地统一在了一起,这种创造能力同样是史无前例的。
十二门徒的情感充溢,动作强烈,展现出了达·芬奇观察和塑造各类人物的才能。同时,以基督为中心,他们被相当有序地组合成左右平衡的四组。巧妙的组合使他们获得了秩序的宁静。
犹大本人的“隐退”,使得由他而起的众门徒的激情转化成了“无声的喧哗”,成了耶稣这一“最强音”的“和声”。正是由于这一对比,耶稣的沉默显示出了巨大的力量。
扩展资料:
画作内容介绍
在庆祝逾越节的前夜,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坐在餐桌旁,共进庆祝逾越节的一顿晚餐。餐桌旁共十三人,这是他们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顿晚餐。在餐桌上,耶稣突然感到烦恼,他告诉他的门徒,他们其中的一个将出卖他;但耶稣并没说他就是犹大,众门徒也不知道谁将会出卖耶稣。
在《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中,桌子上有很多个小面包,把它们依次按照音乐的顺序排列可以排列出一首将近一分钟的歌曲。曲调很哀伤。在后人的电脑技术下发现,如果把玛丽亚的身子全部平移到耶稣的右侧,发现玛丽亚的头正好靠在耶稣的肩膀上。而且,那把拿着刀子的手大约在耶稣右手里。
《最后的晚餐》取材于《新约圣经》,据《新约圣经·马可福音》记载:耶稣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犹太教祭司长阴谋在夜间逮捕他,但苦于无人带路。
正在这时,耶稣的门徒犹大向犹太教祭司长告密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犹太教祭司长就给了犹大30块钱。
于是,犹大跟祭司长约好:他亲吻的那个人就是耶稣。逾越节那天,耶稣跟12个门徒坐在一起,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他忧郁地对12个门徒说:“我实话告诉你们,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
12个门徒闻言后,或震惊、或愤怒、或激动、或紧张。《最后的晚餐》表现的就是这一时刻的紧张场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5世纪90年代,小说家马泰奥·班代洛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曾在米兰圣玛利亚的多米尼加感恩教会修道院实习,他的叔叔维琴佐当时是那里的院长。
他会把时间花在看列奥纳多·达·芬奇在修道院北墙上的作品上,他在那里创作了斯福尔扎时期最伟大的杰作——《最后的晚餐》。
班代洛描述:达芬奇清晨爬上脚手架,不停地工作。有时他从早到晚都在那儿,手里拿着画笔。画画经常忘记吃或喝。
有时他会一连好几天坐着不碰刷子,一天中有好几个小时他都站在作品前,双臂交叉放在胸前,用批判的眼光看着他的作品。
也看到过他在中午太阳最烈的时候,好像突然有急事要做一样,放下手头正在制作的黏土模具,离开韦奇奥宫直奔圣玛利亚感恩教堂。他也不找个阴凉处休息片刻,就赶忙爬上脚手架,拿起画笔在墙上涂上一两笔,然后随即转身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