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至亲去世,很多家长第一时间都是隐瞒孩子,后面要用无数个谎言去隐瞒。其实,很多东西都是需要和孩子讲清楚的 ,有很多家长会说 “这些事情别和孩子说 他还太小了 。”这种说法其实有一部分是不对的 ,不要让孩子在别人嘴里听到事情 ,仔细的把事情说给他 ,让他也了解事情的经过 ,除非实在心智达不到 ,只要他到了能了解的阶段 ,一定多和他交流 。
儿童最早可能从四五岁开始会关注死亡这个现象,如果遇到至亲离世,孩子可能会有较大的心理波动。所以当孩子主动提起时有必要向他/她解释死亡并进行情绪的安抚。
对孩子进行解释时不应该把死亡说成比如像上天堂享福这样一种美好结局,但同时也要避免过于写实,使孩子把死亡看作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我们可以用温暖的形象化比拟,引导孩子把死亡理解为是一种虽然永远离去但依然可以让活着的人有所怀念和寄托的事情。例如叶落归根。我们可以用一些怀念的仪式或者阅读某些死亡主题的绘本,对孩子的情绪进行安抚和转移。
只要我们活着的人没有忘记逝去的亲人,他们就没有真正逝去。
这样孩子就会把对死亡的悲痛和恐惧转化成对亲人的怀念。
至亲的离世,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深浅,孩子多长时间才能走出痛苦,这取决于孩子本人的情商,而不是大人如何给孩子说的问题。
试问,你让一个几岁的孩子,怎么去“理性地”面对妈妈的突然离开?
恐怕不管大人怎么与孩子沟通,孩子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要想让孩子走出痛苦,只能交给时间。
我认为,最佳的办法不是正面跟孩子沟通这件事,而是言行中不去触及这个事,不能老去勾起孩子对至亲的思念。
大人应该更多地给孩子关爱,让孩子慢慢淡忘那份伤心。
3岁以下的孩子还不能完全理解死亡的含义,最好的方式就是告诉他“这个人不见了”。就像秋天的落叶、枯萎的花朵或不再游动金鱼,那个人“不见了”,以浅显的方式让孩子明白死亡的自然性。
大一些孩子一般会明白死亡的后果,我们可以讲一些具体的死亡概念,比如,“人死了,心脏就不跳动了,也不呼吸了,我们无法再看到他们了”。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在较长的时间里感受到悲伤,也能把心里的悲伤说出来。
在帮助孩子处理至亲去世的问题上,大人要帮助他们面对并接受亲人的死亡,不要因为自己的恐惧和避讳而逃避问题。
如果孩子想哭,就鼓励他们哭,也要鼓励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帮他们把内心的痛苦发泄出来。孩子越早从哀伤的情绪中走出来,就越能坚强地开启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