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让老板感觉你工作量很充足?
【张白观点】:工作量足不足谁说了算?老板说了算。怎么才算足?老板认为你足就是足。怎么做?分析好老板为什么关注你的工作量,将老板当成你的投资人,积极沟通,管理好老板的需求,同时让自己的事情变得有价值。老板和员工,双赢!
工作量的评判标准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评判每个员工的工作量是有一套标准的。正常的管理者,在做评判的时候都不会是拍脑袋去想的。管理者需要通过自己的日常管理,向下属员工展现自己的标准。而做为员工,则需要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去摸索这条标准。大体来说,这套标准,一般与四个方面有关:个人工作的价值,横向比较其他员工,老板的感觉,组织的需要。
01,工作的价值
很多时候,除了真正的体力劳动者,计件工,工作是没有办法定量的。你没有办法去准确计量每一项工作的价值,也就无法仅仅简单的去给工作做量化。
比如同样是做完了一个项目,其中一个极其复杂,但是价值极高。而另外一个项目,价值一般,同时完成起来也容易。这两个项目比起来就比较难了,价值高的通常花费大,风险大,我不可能大量去做。价值低的通常花费小,风险小,多次做,可以产生价值叠加效应。
管理者往往重视比较难的项目,单个价值高的项目,认为做这些项目的人才是最忙的。却很少看到那些默默无闻做着价值低,但是兢兢业业的老黄牛型员工。
虽然公司的存在就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是每个员工的工作价值的体现不仅仅在于给公司带来直接商业利益之上。如果这项工作可以提高团队的整体工作能力,可以建立公司的品牌形象,那么也是有价值的。
02,横向比较
一个团队是由众多的个体组成的,团队和谐的氛围,强大的凝聚力都是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之上。工作量分配不均,累的累死,闲的闲死,必然导致公平的缺失。公平的缺失进而导致团队内部的对立,大家互相推诿,天天指责对方。长期在不公平的环境下,员工会产生不信任的情绪,互相提防,也不愿意跟老板说实话。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团队意识缺失,工作积极性下降,工作效率低下。
每位成员的工作量必须是建立在公平的原则之上,但是又需要考虑每位成员的实际能力。也许同一个任务,放在经验不足的新员工身上,他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时间。而如果安排在一名熟练的老员工身上,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横向比较每个员工的特点,合理的安排也是安排工作量的关键。员工A擅长交际沟通,员工B擅长技术攻坚。同等价值的两份工作,如果你将一份沟通为主的工作安排给B,把主要是技术攻坚的工作安排给A,就必然导致大家觉得自己的工作量明显偏重。
03,老板的主观想法
有一种忙叫老板觉得你忙,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晕轮效应(Halo Effect):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一旦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之下,人们对整个人的其他方面,都倾向于往好的方面想。
职场中老板与员工之间也存在晕轮效应,我们经常看到某些被老板所器重,欣赏的员工,老板经常会觉得他很忙,工作量大,尽量不要去打扰他。而对于一些表现平平,不怎么受器重的员工,老板总觉得他天天不干活,净吃闲饭。
老板的精力有限,他也是普通人,永远不可能天天盯着员工。有时候让他印象深刻的瞬间,会让他留下长期的烙印。比如一个人在工作时间睡大觉,被老板看到了,自然而然就会大概率被下了判断,这个员工就是懒惰的,工作量一定不足。
04,公司的需要
工作量从哪里来?自然是老板分配过来的,老板的活其实就是来自市场的需求。当市场需求不旺盛,甚至外部环境极差,产生了经济危机。你的公司自然会通过减少投资来应对风险。这个时候,公司开始盯上人力成本的缩减了。
缩减之前,肯定会将现有的活进行合理规划,那么忙的人,大概率就是公司想留下来的人。与之相反,那些不怎么被分配任务,或者担任一些边边角角零碎活的员工,就是被裁撤的目标。你都要被裁了,还会将大量的工作给你吗?答案显然是不可能。
反过来说,当公司需要拓展某一块的业务,而你又在这方面极具天分和能力。那么你的工作量必然会增加,同时你的活自然就会加重。而对于你个人来说,这个时候正是你体现价值的绝好时机,当然不能嫌弃工作量过重了,能担就担下。
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工作量一个企业,一个部门当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业务稳定,人员也稳定的情况下,自然各司其职,也不需要太过于关注每个人的工作量是多是少。我们可以注意到,当出现一些特殊的情况,或者不正常的状况下,老板通常对工作量盯得最紧。概括起来,分三种:业务不好;业务太好;组织人员变动
01,业务不好
业务不好,除了关注外部环境和外部客户,通常企业也会关注企业内部。看看组织运作是否出现问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是否低下。团队的效率取决于团队中每个人的效率,当每个人都能尽职尽责,人尽其用的时候,团队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一旦存在大多数人消极怠工,或者整体效率低下,那么必然导致业务不好。这个时候管理者就会开始从内部入手,充分观察每一个人的工作量是否饱满,是否有人在偷奸耍滑。
同时,业务不好,也就意味着不需要这么多的人手。通过整理每一个人的工作量,并且预测一下将来一段时期内的市场前景,工作量,发现只要一半的人就能很好的完成,那么另外一半人就可以裁撤,通过这样的手段来节省开支,从而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
02,业务太好
业务太好,意味着人手安排不过来,企业的本质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通过关注每个人的工作量,可以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将一些高价值的工作首先做完,一些低价值的工作延后。
摸清楚每个人的工作量,可以更好的通过任务的合理分配,让现有员工产生更大的价值。同时,业务太好,必然倒逼企业招聘新的员工,而到底要招多少?就需要对每个人的工作量有所了解
03,组织人员变动
组织架构的调整,大量人员的变动,必然带来工作任务的再分配。每一位普通员工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有可能你需要调换岗位,干不同的活。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去开展工作,必然对于每一个职场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相当于你的工作量要加重很多,你才能应付。也可能你要接过其他离职人员的活,那么你的工作量显然要在短时间内加重。
员工应该怎么做?从员工角度来讲,让自己的工作有价值,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首先要让自己的工作饱满。量变引起质变,如果在老板眼中,你连最起码的工作量都不足,那么你对于团队的价值自然就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员工需要立足于自身定位,积极的与你的主要干系人,也就是你的老板沟通,通过沟通了解你的老板对你的期望,同时选择好对老板和你个人最适当的工作,最大化实现自我价值。
01,积极沟通
很多人认为只要等着老板派活,认真的做好老板安排的活,自己就是一名合格的员工。然而这里存在三个点需要注意:
第一点:老板派活不一定是单方面接收,你可以更加主动的去和老板商量,从而达成一种平衡:既能体现自我价值,又能满足部门需要。
等老板给你活之前,你通过主动去跟老板沟通,往往可以获得更大的帮助,也能更加容易找到自己感兴趣,而且对自己来说更有价值的任务。如果老板只是单方面给你安排活,他自然只是基于自己对你的认识来挑选。
第二点:活做的好与坏,都是以是否满足老板的需要,或者超出他的预期,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通过沟通了解需求开始。
怎么才算做好了老板安排的任务呢?其实很多任务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评判标准或者界线。工作中完成任何事情,不能单一的追求质量上的完美,很多时候需要考虑到“接收方满意为先”的原则。只有通过沟通,你才能最好的了解老板的预期,从而知道自己干的活,最应该达到什么效果。
第三点:沟通可以让你得到更多的帮助,也能让你的老板更加了解你的工作量是否合适。
不要被动的等着老板来了解你的工作量是否饱满,主动沟通,将你的工作及时的汇报。不仅使得老板觉得你是一个积极主动地人,也能在汇报中,及时提出你的想法和意见,从而得到老板更好的支持和反馈。
02,管理好老板的需求
老板的需求,我们都要无条件满足吗?答案肯定不是。我们需要管理好老板的需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需要向上沟通。老板的需求不一定就是完全正确,通过你有理有据的去说服他,会让你的工作更加的有效率。
如果只是盲目的服从,并不一定会给老板留下好的印象,他会认为你没有任何想法,只是一个盲目的执行者。当他给你提出需求的时候,他是希望你能多问几个为什么?有什么个人的想法和建议?一旦你能做到这些,才是真正理解了他给你的工作任务的意图。同时,如果你能提出合理化建议,更加能让他对你刮目相看。
03,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更有价值
有些人工作很忙,每天埋头苦干。然而他从事的工作都是一些边角料,或者一些重复机械式的操作。这样的忙并不是对自己最有价值的忙,这样的工作量饱和,看在老板眼里,只是让他觉得你的个人价值不高。
努力让自己做的事情变得更加有价值,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要满足于那种重复劳动带来忙碌的安全感。而应该考虑一下能否做一些小的创新或者改变,让工作更加快捷,有效。比如有些从事数据处理工作的,你可以选择一个一个做,认真的做,也可以选择编写一些便捷的小程序,实现更高的效率。这些小的突破,可以让你的工作量变得更加有价值。
结束语:
在讨论怎么让自己工作量显得充足之前,我们分析工作量评判的四个标准:工作的价值,横向比较,老板的主观想法,公司的需要。同时了解了关注工作量的三个原因之后,我们提出了给员工的三点建议:积极沟通,管理好老板的需求,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更有价值
点击【关注】@张白的职场人生,与你一起成长,分享职场干货,探讨职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