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选曹全碑还是张迁碑?
你喜欢什么风格就学什么
——心墨z
曹全碑和张迁碑是两种不同的风格,曹全碑是典雅秀丽一路的庙堂隶书,学它上承李斯小篆,下接二王一路的行草书和董美人墓志等,都是妍美一路的书风。而张迁碑呢,它是追求古拙苍茫和朴实的书风,上追大篆金文古拙苍茫的线条,下至颜真卿老辣圆浑的书风。两条线都可以学,各有所好,但古来各书家也有所偏重。
一,曹全碑为例,妍美一路的书风分析
1,曹全碑:
曹全碑全称汉郃[hé]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1956年移入陕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馆保存。
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曹全碑(国宝级文物)汉中平二年(公元185)高272厘米,宽95厘米。明万历初合阳县莘里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在西安碑林。内容为王敝记述曹全生平。
碑高约1.7米,宽约0.86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土。在明代末年,相传碑石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
2,小篆:线条追求凝练,美观,不拖泥带水,以峄山碑为例李斯创造的小篆呈长方形,线条优美流畅,有着严格的比例,又显得朴实有力。小篆笔法圆融平正,结体典雅和平,而且有规可循,是识篆与了解文字本义的唯一门径。因此,鲁迅也说,秦朝李斯的小篆给人以“ 质而能壮”的感觉。李斯可能是汉字书法史上第一位有名姓与作品流传的书法家。
3,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妍美书风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城的兰亭,各有诗,辑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书写序文手稿,曰《兰亭集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世人也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
王羲之在妍美书风上的造诣可谓是登峰造极,笔画追求流利,从无拖泥带水之风。
4,董美人墓志,隋朝最美的碑刻
作为楷书家族中的一员,魏碑一体滥觞于魏晋之际,成熟于南北朝之时,至隋唐,由于更规整、成熟的“唐楷”渐趋流行,魏碑风格的作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但尽管如此,此时期还是有一些水平较高的魏碑体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焕发着别样的光彩。其中堪称隋志小楷第一的《董美人墓志》最具代表性。
董美人是谁?
董美人(578—597)是隋文帝第四子蜀王杨秀(573—618)的妃妾,才貌出众,品清德馨。岂料天妒芳华,董美人于开皇十七年(597)病逝,年仅十九岁。
杨秀对爱妾感情颇深,特撰文哀悼,刻墓志随葬以追思纪念。这就是《董美人墓志》,亦称《美人董氏墓志》。董美人,名、字不详,汴州人士,集淑德、才情、美貌于一体。
墓志中这样记载董美人的“德”“才”“貌”:
德
“美人体质闲华,天情婉惬,恭以接上,顺以乘亲”。
意为贤良淑德,举止文雅,柔顺和美,对待长辈很恭敬,对亲人很温顺。
才
“含华吐艳,龙章凤采,砌炳瑾瑜,庭芳兰蕙”。
意思是她的谈吐与作文,都很有文采,就像台阶上的美玉、庭院里的兰蕙芳草一样。
貌
“妖容倾国,冶咲千金,妆映池莲,镜澄窗月。态转回眸之艳,香飘曳裾之风,飒洒委迤,吹花回雪”。
意思是她美丽的容颜倾国倾城,妩媚的笑貌可值千金,她的妆容就像池上的莲花,她照镜的时候,就像是月亮挂在窗上,她回眸时神态妖娆,她的裙裾散发的清香如细风拂面,她走路时,如风吹花过,又似飞雪回旋。
此墓志文词优美,声情并茂,表达了杨秀对爱妾强烈的怀恋之情。
二,古拙一路的书风
1,张迁碑:
《张迁碑》,亦称《张迁表颂》 。碑高290厘米,宽107厘米,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张迁碑》古朴淳厚,雄强大气,堪称汉碑中此类风格的代表作。该碑用笔以方为主,许多笔画棱角分明,笔画之间粗细对比并不强烈,而笔笔饱满,字内布白较少,厚重感、体积感较之其他汉碑尤为明显。每个字所占用的空间也较为匀称,复杂的变化都表现在笔画内部。该碑在结体上以扁方为主,构字形态独特。
2,散氏盘,大篆古拙书风的开山鼻祖
散氏盘铭文的最大审美特征在于一个"拙"字,拙朴、拙实、拙厚、拙劲,表现出一种斑驳陆离、浑然天成的美。散氏盘铭文的字形构架并非是固定不变、呆板生硬的。它的活气跃然纸上,但却自然浑成。特别是在经过铸冶、捶拓之后,许多长短线条之间,不再呈现对称、均匀、排比的规则,却展现出种种不规则的趣味来。圆笔钝笔交叉使用,但圆而不弱,钝而不滞,是散氏盘铭文在技巧上的着重点。在体势上,字型结构避让有趣而不失于轻佻,多变但又不忸怩造作,珠玑罗列,锦绣横陈,在极粗质中见出极精到,这是散氏盘铭文的魅力所在。
散氏盘铭文用笔粗放豪犷,但并不粗野,而是凝重含蓄,朴茂豪迈。其线质是能将稚拙与老辣、恣肆与稳健、粗犷与内蕴极为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它既不同于早期以时有肥厚用笔及点团来华饰其形,呈现出线与块面的结合,也不同于其后的晚周金文刻意整饬,而是于不规整之中见其错落摇曳之趣,给人以欹正相生、自由活泼的艺术美感。可以说散氏盘既凝重遒美,又不失潇洒畅达。
3,颜真卿书法,古拙高古,不浮华
颜真卿的书法,号称颜体,有他独特的风格和笔法。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后世的书法家认为从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圆笔」的痕迹,和其他书法家的「方笔」不同。
颜真卿被使用圆笔的书法家奉为开创者。其实他是学习了大篆金文古拙的书风。
他的书法,既有以往书风中的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自成一格,称为"颜体"。宋欧阳修评论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宋朱长文《续书断》中列其书法为神品。"并评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最后总结一下,无论像曹全碑为例妍美一路的书风,还是像张迁碑一样古拙质朴一类的书风,古今都大有人学习,且学成大家这也不是一两个,所以选择哪个帖去学都是好的,只要用心学习。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有不妥之处,请多指正。如果觉得我说的不错,请点关注,我是心墨z,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