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样去寻找投资人?
这种情况下,我建议还是别去找投资人了,因为idea不值钱。
投资大佬段永平说过一句话叫:敢为天下后。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所有有实力的人,都是敢于后发制人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想清楚自己的优势以后,他最终还是能赢得未来的,关键就在于他能不能想清楚自己的优势所在。
现在如果一个人只有一个idea,没有钱、没有核心技术、没有真正的技术壁垒、核心竞争力,谁敢投资?
投资人并不是傻子,而且他手中的钱都是LP(有限合伙人)的钱,是别人交给他,让他产生更多收益的钱,而不是拿给别人做公益的钱。
投资机构、投资人也是讲求高回报率的。
我们可以看看BAT大佬们的融资历史:
马云拿到高盛、孙正义的融资时,他已经有一支电商团队了;李彦宏自己回国创业融资时,他的技术已经在全球的搜索引擎行业里排名前5了(甚至有投资人在跟他接触时,曾假意去厕所,然后去找人印证李彦宏的技术实力到底如何)。马化腾从IDG拿到融资时,他的QQ用户数已经几百万,以至于让他无力负担服务器的成本了。
后来也出现过很多电商公司,出现过很多搜索引擎,出现过很多社交软件,但他们都没有超越马云、李彦宏、马化腾,所以一个idea,是不值钱的,如果光是一个创意就能让自己超越BAT三家公司,那BAT也早就不是BAT了。
创业还是应该脚踏实地,不要被科技媒体们吹捧的几秒钟融到上千万、电梯间偶遇投资人就拿到了融资,这种“幸存者偏差”的报道误导了自己的创业。
没有人是随随便便成功的,那些被报道出来的“幸运儿”他们也曾经有苦逼的无人问津的至暗时刻。
想想现在的ofo,想想现在的锤子科技,再想想现在的FF,戴威、老罗、贾跃亭他们,个人的名气都不小,而且都拿到了融资,但如果实力不到位,最后还是做的比较失败。
创业是一个商业行为,是一个生意,而不是儿戏、不是泡沫剧。
你想腾讯的第18号员工李华在自己从腾讯离职后创业时,他最初做证券公司设想都没有得到马化腾的认可,马化腾都没有给他投资(当然腾讯后来追加了多轮投资,那也是在李华真正证明自己能做成这件事以后)。
我觉得,光是一个创意的时候,创业者就需要先去多尝试,多去市场上test一下自己的创意是否真的有效,或者真的是市场的刚需,而且这种需求有数据支持,发展迅猛。然后你再组建团队,开发产品,再去找投资人也不迟。
光是一个idea,就想找投资人去融资,这种事跟自己梦见中了500万大奖就到处跟别人说一样,是非常离谱的一件事。
当然,曾经有过这种情况出现,那是BAT等知名公司里出来的人,或者像邵亦波那样,哈佛毕业,在咨询公司做过,非常厉害的人,靠着PPT去融资,结果能拿到钱,即使这样,邵亦波也是提前预判到了中国电商的发展趋势,这种洞见也并非是人人都有的。
所以,还是踏踏实实做好最小可行性测试,然后再看自己的idea究竟值不值得去找融资吧。
投资人可并不是吃素的,而且一旦发现一个创业者过于理想、单纯,他们就再也不会理你了。
慎重打扰投资人——来自CEO来信君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