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靖难之役的元凶是朱元璋

更新时间:02-01 教程 由 情の殇 分享

为何说靖难之役的元凶是朱元璋?

明朝靖难这个词不是朱棣率先提出了和“运用”的,反而是明太祖朱元璋,所以明朝理论上有两次靖难。

洪武三年四月七日,洪武皇帝朱元璋封王仪式结束后,赐宴群臣和外戚于奉天门及文华殿。

洪武皇帝朱元璋面谕群臣曰:

“昔者元失其驭,群雄并起,四方鼎沸,民遭涂炭。朕躬率师徒以靖大难,皇天眷佑,海宇宁谧。然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长久长治之计。”

靖外难注意,“朕躬率师徒以靖大难,皇天眷佑,海宇宁谧。然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

这里的靖大难,在明朝历史上也被称为“靖外难”。是指朱元璋率领明军(吴军)驱除鞑虏,平定诸强,开疆拓土,一统天下。

靖内难

洪武三十一年四月,也就是朱元璋去世前的一个月前的最后一个月敕书左都督杨文,任命他为北平都司总兵:

“朕子燕王在北平。北平,中国之门户。今以尔为总兵,往北平参赞燕王。以北平都司,行都司并燕谷宁三府护卫,选拣精锐马步军士,随燕王往开平堤备。一切号令皆出自王,尔奉而行之大小官军悉听节制,慎毋贰心而有疑志也”。

随后他又给朱棣留下嘱托和权利,并告知敕书左都督杨文之事:

朕之诸子汝独才智克堪其任。秦晋已薨,汝实为长。攘外安内非汝而谁。已命杨文总北平都司行都司等军,郭英总辽东都司并辽府护卫,悉听尔节制。尔其总率诸王相机度势,用防边患,乂安黎民,以答上天之心,以副吾付托之意,其敬慎之勿怠。”

朱元璋的意思可能有两个,第一是赋予朱棣总率诸王、节制诸军的权利(来去是梦)。另一个震慑朱棣,告诉他已派北平的杨文和辽东的郭英以及谷、宁两藩都在监视你朱棣。

总之,在朱元璋最后时刻,朱棣强忍着,算是野心一点也没有暴露,他藩屏朝廷的能力反而让朱元璋十分认可。

朱元璋不放心,还留下遗诏给荣国公、驸马都尉梅殷:

“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敢有违天者,汝讨之。”。

并且将统兵多年的第二代魏国公徐辉祖和已经锻炼起来的左军都督曹国公李景隆留给了朱允炆。

可见朱元璋设想是想外有诸子御疆(成败皆空),内有忠臣辅政,但他担心未来嗣君身边还是会出现把控朝局的奸佞之臣,所以早就写好了皇明祖训:

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客观地讲,朱元璋棋错一招,当时秦王朱樉,晋王朱棡都已经去世,在宗法上朱棣作为太祖长子,诸王长兄,其地位并不亚于朱允炆,而在这一点上朱元璋并没有节制他。

其次,在政治军事实力上,燕王朱棣无人能出其右,宁王,谷王、辽王(来去是梦)等朱家小弟都是燕王朱棣当年一点点带出来了,他们对朱棣可比对朱允炆亲多了。

最后,朱允炆积极地削藩政策废黜五位亲叔叔宗王,而且逼死湘王,已经动摇了诸王与朝廷的“亲亲之谊”,弄得各宗国人人自危,诸王们其心、其势、其情必然倒向“大哥”朱棣。

总结

综上所述,说朱元璋是靖难之役的元凶是有点主观,但也确实是他留下的一些“遗患”造成的,仅就朝廷与宗王之间:

第一,他留下很多看似平衡朝廷与宗国的制度和内外威慑力量,但他却没有详细地去教朱允炆具体该怎么平衡和利用。

第二,朱元璋马上得天下,却没有让朱允炆过多地接触军事,巍巍武功之后是灿然文治,洪武之后是建文,缺少军事历练再加上朱允炆的文雅柔弱的性格,怎能是刀尖上舔过血的燕王对手,尤其是在任用将领和指挥方面更是如此,军事上指望方、黄、齐这帮大儒有屁用,自杀成仁到还在行。

第三,朱元璋确实给诸子亲王的军权过大,尤其是塞王,除了本国的亲王护卫,有的还能节制本区域内的(成败皆空)军队,而且听调不听宣,极大的助长了塞王的实力和野心。

最后,很多人说朱元璋把功臣大将都杀尽了,才让朱棣靖难时朝廷无人能统兵御敌,这其实不完全正确。

洪武二十六年,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杀蓝玉等人正是为了朱允炆,因为朱元璋肯定明白一个道理:明朝宁可宗室夺位也不能改姓,这就叫肉烂在锅里。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您的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声明:关于《为何说靖难之役的元凶是朱元璋》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3825271@qq.com
本文网址:http://www.25820.com/tutorial/14_2173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