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平均年龄33岁却裁大龄的员工说明什么

更新时间:02-12 教程 由 枝桠 分享

中国企业平均年龄33岁却裁大龄的员工说明什么?

但凡是企业家,都是出来挣钱的。不管他采取了什么样的管理手段,肯定是从经济上对他最有利的选择。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就拿裁员这件事情来说,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外企在裁员这件事情上做的比国内大厂要良心一些?

其实并不是因为外企的老板就天生善良,而是因为他们“有人管”,如果不处理好这个问题,可能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麻烦与损失。

更严厉的监管与更“较真”的工会

跨国企业,往往面临着比我们国内企业更严格的监管与约束。除了他们本国的法律之外,工会组织也是出了名的“较真”。

即使是对于在中国的分公司,工会组织也有监管的权力。在外企,特别是生产性企业工作的朋友,相信应该对总公司的工会代表来中国调研这件事情不会陌生。关键是这些人调研的时候还真的非常认真,摆明了就是来“找茬”的。

而这边的负责人还必须小心接待着,生怕让人家抓住什么把柄最后给自己找麻烦。

而外部的环境更是如此,在更成熟的商业环境下,法律对员工的保护相当周到。如果企业侵犯了员工的合法权益,往往面临的就是巨额的惩罚性罚款,同时还会受到舆论的谴责。

其实,别看我们国内的公司加班、裁员都很随意的样子,这些大厂在国外的分公司,雇佣外国人的时候,照样得老老实实按人家的规矩来。

这直接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大厂在国外的业务难以展开,最后发现与其雇佣当地人,还不如直接从国内委派出差来的划算。

所以,有不少企业在国外的公司只雇佣少量的当地人(因为有创造XX个工作岗位的硬性指标),绝大多数人从国内委派过去……

相比国外大厂,我们的科技企业仍旧没那么科技

很多人现在都说谷歌、微软什么的这些大公司都不加班了,甚至连绩效考核都抛弃了,而且人家也不搞35岁以上就裁员的那一套,但依旧是世界一流的科技公司。

不过这也是近几年的事情,往回数十五年,微软的加班也是行业里出了名的厉害(当然,比不过我们今天的996),但为什么现在这些一流企业都改了呢?

其实就是因为他们发现,到了这个量级的企业,真正的危险往往来自意想不到的地方。就如同诺基亚陨落那样,这不是靠“加班”就能拉平的差距。

他们真正决胜的赛场在于:谁能率先掌握下个时代的技术。也就是说,他们拼的是创新能力。

而创新靠什么?丰富的经验与活跃的思维,所以,在这种竞争条件下,以前的管理模式就管用了,他们需要做出改变,让公司内的氛围更加轻松,更容易激发人们的灵感。

反观我们国内,实话实说,很多所谓的“科技公司”其实一点也不科技。很多程序员的工作不过是代码领域的搬运工。

既然大家从事的就是那些简单、重复、模仿的游戏,那赛场的规则就是“谁学的快,谁就赢。”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拼加班,拼效率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那么,既然要拼加班,当然是年轻人有优势,身体好,家庭负担小,能够玩命干。再加上我们国家总体上来说,劳动人口基数还是很大的,公司可以相对轻松的招来年轻人,在这种情况下,裁员的时候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负担。

薪资结构失衡

在国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薪资结构的失衡。这其实是上一轮“抢人大战”之后留下的一个后遗症。

如果进行一下横向对比,你就发现,我们国内这些一二线科技公司员工的收入水平是远远超过同等水平下的国外企业员工的。

因为前些年大家都在疯狂的“抢人”,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公司开出的工资极高,竞争之下,整个行业的工资水平都被拉到了一新的高度。

公司给了这么高的工资,用人的时候当然就想要得到更多的回报。而且,随着员工年龄和工龄的增长,工资越来越高,但能够产出的价值却没有提升那么快。这个时候老板当然心里就不平衡了。

比如前段时间京东裁员的时候,三类人里,专门把矛头指向了一些中层,就是因为他们工资高了,但实际产出的价值没有那么多,让老板觉得“性价比低了”,就要想方设法的“解决掉”。

这种畸形的薪资结构确实给公司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但这又不是员工自己的错……

是这帮企业一起把用人成本抬到了自己不能承受的高度,然后又反过来说员工“性价比低”,“吃闲饭”,着实是神逻辑。

声明:关于《中国企业平均年龄33岁却裁大龄的员工说明什么》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3825271@qq.com
本文网址:http://www.25820.com/tutorial/14_2188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