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一定阶段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立:首先要,确立自己的做人的原则和完善自己的价值体系。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如果要从职业的角度来说,其实,有点迟了。但是如果你不甘于现状,家庭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放手一博。
不惑:对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和价值观进一步确立,并坚信不移。一般来说在这个年龄,最好不要进入到新的职业领域,风险加大了,做好自己现有的工作,珍惜自己四十年来所得的一切吧。
知天命:活了大半辈子,一路走过来,相信在这个年龄的人,回望自己走过的路,就应当清楚自己这一生的命是什么样的了。如果活到这个岁数,还不清楚自己到底做过些什么,未来要往哪个方向走的话,可以说这个人这一生都是失败的。在这岁数,如果还要进入新的领域去博一把的话,弄不好前半生所得到的都一齐失去。所以,在这里不建议冒着风险去做所谓的瓶颈突破。在这个年龄,最好要知道知足了,懂得珍惜了。要知道,在什么年龄就去做什么样的事。
职场瓶颈、中年危机,最近频繁被提起。
虽然有很多略微夸张的描述,显得中年职场人“惨兮兮”。但不能否认,一个人的职场有“春天”,当然就会有寒冬的到来,这既是职场周期的正常变化,也意味着个人转机的出现。
人到中年,已经不是职场的黄金年龄。
如果可以在一家公司安心工作、稳步晋升、直到退休,那会是不错的结局。
但职场中年人怕的就是在这条路上出现难以预料的危机。
这不仅仅是因为年纪上的“不惑”,还源于职场门槛的提升。
近期的“裁员潮”,掀起了各大企业大规模的组织调整、结构调整,腾讯、百度、京东……许多知名企业都榜上有名。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企业都有针对高管进行的调整。而这部分被调整的中年人,直接面对了他们职场瓶颈。
对于企业而言,这样的调整对于“大龄”的职场人士来说,焦虑感会一直伴随着他们。
为什么经验丰富、技术成熟的中年员工会遭遇“职场危机”?一方面,大公司有“大公司病”,小公司有”小公司病”。
因为组织的僵化,很多职场中年人会逐渐失去工作的激情和活力,导致效率低下,无法突破,想要晋升很困难。
而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思潮更新得太快,让“大龄”员工们进入了一个迷茫期,是继续“混日子”还是“跳槽”?无从下手,处境也很尴尬。
因此想要渡过迷茫期,自己必须要明确发展目标,重新进行职业规划。有几点建议可以给大家:
提升专业能力,有一颗学习的心在职场上,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能力,在遇到“低不成高不就”的时刻,你必须要清楚自己的天花板在哪里,自己的能力又在哪里可以发挥。
关注自己擅长的领域,在工作上多多关注与自己相关的领域,积累更多的经验,有目的、有规划的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当然,也可以适当的在工作之余进行学习。
总之,有不被替代的能力,才是立足职场的根基。
转行还是转型?自己要规划好职场是是我们财富、关系和成就感的主要来源。
在30岁到40多岁这个人生阶段,只有认真对待工作,才能更好地生活。
但是如果你长期处在抱怨工作的状态,那就一定要好好思考和反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环境变化?还是能力不够?适当的转变其实对自己是有好处的。
无论是换一个行业,还是转变职业发展方向,自己一定要想清楚。
毕竟选择任何职业,都相当于选择了终身学习的一个旅程。
抓住时机,开始行动虽然很多企业都开始裁员,但市场招聘的需求始终都有,只是有没有合适的那个人来应聘。
很多企业都没有放弃招人,反而还在开放招聘。阿里巴巴的张勇表示阿里并不会裁员,反而会继续开放招聘,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培训计划,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所以说,职场的机会一直是有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抓住这个时机。
很多想法不会一开始就是完整的,只有当你真正给去执行了才会变得清晰。
所以,你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开始行动,改变自己。
“大龄”员工只有让自己充满价值,成为“能人”而不是“庸人”,才不会被淘汰。
在达内参加网络营销培训期间,由于疫情,大家通过瞩目会议软件做自我介绍。互动环节,一个女生问了我一个问题,对我感触很大。问我年到中年,为什么还来参加职业培训,是不是遇到了职场瓶颈。这段时间,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是不是所有中年人都有职场瓶颈期,如何突破?
如何清晰认识职场瓶颈期作为一个职场老人,经常会有人在我面前诉说,他们是不是到了职场瓶颈期。一般职场瓶颈都有哪些表现呢?1、长时间没有得到升职加薪了,在同一个岗位上,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并且自我感觉没有发展潜力了;2、感觉迷茫,不晓得下阶段该干什么,在公司没发展,离开公司没自信能找到更好的工作;3、对待工作没有当初的热情,总想应付了事;4、自己的知识结构已经与市场脱轨,但不清楚如何去更新自己的知识机构,武装自己大脑,不知不觉中,自己丧失了竞争力。由于担任多年管理岗位,和很多优秀的HR交流比较多。职场"瓶颈"一般分为"显性瓶颈"和"隐性瓶颈"两个方面。显性瓶颈,就是看到见,体会得到的瓶颈。比如各种证书、各种荣誉。例如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行政职称等等。身处中年人的我们,当初学习条件有限,毕业后,很多人没有继续提升自己学历,和现在很多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比就很显劣势。当初学的知识,很多已经遗忘甚至过时。这些都成为中年人职场发展的绊脚石。甚至准备换工作的人,把这些写进简历里去,往往都会石沉大海的。隐性瓶颈,往往是你过往经历。你有哪些知名企业的从业经历,担任过什么职位,运作个什么项目,你的职场性格,综合能力,你的沟通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等。如果你没有这些东西可以展现,那比显现瓶颈更可怕。知道了职业瓶颈,如何突破是关键
任何事物,知道或许不容易,做到那就更不容易了。我们知道了职业瓶颈是怎么回事,那我们如何做才能突破呢?1、喜欢并擅长的职业发展有人会疑惑了,我连工作都不好找,有什么资格挑呢?还选择自己喜欢的。这就是观念问题。我不知道大家清不清楚一句话,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喜欢这个职业,你就会去钻研它,学习并掌握如何去把这个事情做好的技能和能力。即使不清楚,你也会努力去学习掌握。尽可能考虑自己的特点,珍惜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职业。2、武装脑袋,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现在这个社会,知识更新快到让人咋舌的地步。作为中年人的你,你的精力、记忆力都不如90后00后这些小年轻,那我们还如何赶上他们呢。有这种想法的人,真有点妄自菲薄了。他们有他们的优势,我们有我们的优势,那就是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归纳总结能力。比如和我一起参加培训的,基本上都是90后与00后,在实际操作课上,刚开始,我会略慢于他们,只要课后稍微补习下,完全就跟上了。而在关于营销、运营、写作方面,我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在第一次月考中,我与一名90后并列第一。3、识时务,选择社区需求的职业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旧的需求不断消亡,新的需求不断产生,我们一定要冷静思考,让自己的选择,在短时间内不至于落后。重新你自己的职业时,一定要分析社会需求,选择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好的行业。4、适当提升自己学历40来岁,年龄说小不小,说老还没资格。如果能适当提升自己的学历的话,那职业生命肯定会延长的。特别是现在学历提升的机构也很多。5、适当的定位现在和我们竞争的,除了我们同龄人,90后已经成为下阶段职场主力,甚至00后都已经出现在职场上了。我们可以错位竞争。适当提升自己的定位,不再和他们竞争普通岗位,在提升自己实力的同时,适当让自己提升下岗位。比如管理岗位,多年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会让你更加适合做管理岗。在刚入职场的时候,我们开月会经常有人作报告时,结尾会有这么一句话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此与大家共勉。在我们困惑的时候,想想那些大器晚成的成功人士吧,褚时健老爷子、力帆掌舵人尹明善先生、影视演员王德顺,想到这些,是不是觉得我们太年轻了。希望今天的分享,能给身处中年职场瓶颈的你,有所启发,发挥中年人的优势,改善自己,真正突破,让自己重获职业的第二次青春。
在职业咨询中,发现刚在职场上起步的年轻朋友对于职业规划有着很强的参与热情,但是对于一些已经在职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人士,特别是有些已进入职业发展中、晚期的在职人士,在对这个问题上的认识程度会有很大的偏差。
《绝命毒师》里的趣分享,遇到了中年危机,可惜走错了贩毒的路
他们经常会说:“参加工作多年之后,我其实也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但是我已经沿着错误的职业方向走了很久了,即使发现自己走错了,现在回头也难了。既然已经这样了,我还有做职业规划的必要吗?”
笔者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职业咨询中所碰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在职业选择之初,由于受到个人经验和阅历所限,也缺乏职业规划方面的引导,造成了很多人在职业发展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和问题。
对于很多已经在职场上工作多年的人来说,很多方面已经开始定型,个人发展的空间是比较有限的。
但是,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我们不可能重新回到起点。
现实中可以考虑的是如何在现有的阶段和条件下,做一些积极的改善和提高,这也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如果我们确实因为工作时间太久,在职业上的发展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可行的方法是在本职工作以外,寻求各种个人的兴趣爱好或者业余工作生活,来弥补在职业上无法发挥潜在能力的遗憾,这其实也体现了对自己人生的一种积极主动选择的态度。
年纪大了更应该乐呵乐呵
除了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丰富业余生活之外,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品味,多肯定自己以往的经历、多体验生命的美好,也是另外一个思想层次的心理满足。
年轻的时候,受现实生活压力所迫,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精神成长的喜悦,到了现阶段,各方面的人生阅历和经历多了,对于这种精神体验的需求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这种人文素养的培养应该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人生再总结,对于下一阶段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将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笔者认为,如果往更高的一个层次去自我实现的可能,这种职业中后期的发展定位一定要和退休之后的人生规划高度关联。
如果把职业中后期的工作时间的一二十年与退休后的二三十年相加,又是一个完整的三四十年规划,我们怎么可以忽视跨度如此之长的人生时段而不早做规划呢?
所以,这个阶段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职业中后期的职业发展定位与退休后的黄金时期有一个合理的对接,要开始为退休后的个人发展计划奠定坚实的物质和心理基础。
其实,在笔者看来,这个阶段又是另外一个自由意志选择的思考过程,因为这个阶段没有很多现实因素的影响,比如经济条件、家庭问题、竞争压力、岗位晋升等,因为到了这个阶段大部分人已经定型,这些条件已经不是最主要的考虑因素,所以反而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在这个阶段中,可以优先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为导向的职业选择,既可以是当前职业领域的深入和拓展,也可以是尝试其他完全不同的工作领域。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的例子,在工作期间没有很大的成就,反而是在退休后做得风生水起,如鱼得水。
这就说明他们在职业的中晚期已经在开始做这方面的准备,退休后又进入了另一个职业生涯的高峰期。
案例
成思危
像中国的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职业中晚期规划案例,在其职业发展早期阶段是从事化学专业的工程师,在46岁的时候改换了专业,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工商管理专业,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MBA,之后一直从事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最终成为了“中国风险投资之父”,国际金融论坛(IFF)主席。
通过他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的自我成长叙述,发现他之所以能完成这个完美的转型,一方面是对国家新时期产业转型的嗅觉灵敏,并结合自身的能力特长和职业兴趣找到了共同的契合点。
另一方面,他具有前瞻性的眼光,敢于在人生抉择的重大关键时刻对自己进行智力投资,为今后的人生转向奠定了理论知识基础。
最近在网上还看到一篇“HP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退休十五天后九大感言”,很多思路和想法与笔者的经验不谋而合,有种“英雄所见略同”之感。
其中让笔者心中引起共鸣,感受最深的是那句:快乐及有意义的人生来自于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而非外在的掌声。
确实是这样,有意义的人生是能自由选择做自己想做的那个自己,做自己想做的那个事,这无关乎他人的判断,而来自于懂得倾听自己内心的召唤。
人生有时真的非常玄妙有趣,有的人注定是天赋早现,有的人注定是大器晚成,这和每个人自身所处的环境、个人条件和命运的不同所造成的结果。
没有一个放自四海皆准的道理,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的持续努力的过程。
这个过程我们会遇到各种挫折、磨难、逆境、寂寞和孤独,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坚守住那个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不管怎样都无法舍弃的东西,耐心等待属于自己的机遇出现。
每个人都有孤独惆怅迷茫的时候,无论身居何职
大凡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几乎都逃不出这个规律,人的心态和能力也是在这种内心的煎熬中,获得长足的进步。往往很多人只看到成功者现在的光彩,而不知道他们在默默坚守中所付出的艰辛。
在笔者长期的职业探索实践中,内心深深地认同这样一个道理: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上,重要的不是你现在所处的位置,而是你迈出下一步的方向。
很多人确实有各种现实的环境问题所制约,不得不做出非自我意愿的选择。
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变得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但是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而只能使接下来的状况更糟糕。
“人不能改变环境,只能改变自己”,问题的关键是在当下面向未来迈出正确的第一步,只要开始决定做出一些改变,那一切都不算太晚。
如果因为受到长期惯性思维的影响和局限,不愿意做出任何改变,那职业发展才是真正走入了死胡同。
这取决于每个人的自我认识和心态,抱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做到既不抛弃自己的人生职业理想,也不放弃自我探究实践的努力。
在这里,笔者想与大家分享在阅读杨润根先生的《发现论语》一书的读书心得体会:
论语——子罕第九章
孔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通常解释: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出名的话,那也没什么好惧怕的了。一切都成定局了。
新解:真正应该引起严重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后半生,如果一个人能在他的后半生继续持续努力的话,那我们怎能预先知道他将来的岁月会比不上其过去默默无闻的那些日子呢?因此纵然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仍然默默无闻,那也没必要为此而担心害怕,如果他能够继续不断努力的话。
当笔者看到了这样的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解释,内心是深深认同并引起共鸣的。
在笔者的职业发展道路上,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也经历过很多的挫折和磨难,工作多年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甚至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会产生过想放弃努力的想法。
当意识中有了这个念头,内心的反应是非常激烈的,浑身感到肌肉紧绷,四肢无力,心跳加速。
在那个时刻,笔者意识到自己的内心在以他的方式提醒自己,不要轻言放弃,再耐心坚持一些时间,自然会有转机。
之后的结果确实证明了,机遇一定会在人生最艰难、最迷茫的时候像远方的光明一样显现。
所以,“放弃是容易的,坚持却是艰难的”。
每每想起过去的往事,在冥冥之中,心中总感觉也许是上天命运的安排,或者是内心始终不甘心的那种不可遏制的自我改变的冲动意愿,让笔者能坚持到现在,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职业和人生道路。
所以,如果要笔者对人生的意义做一个定义的话,那就是:默默地坚守住自己内心那个真正想要的东西,并心甘情愿地为之付出持久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