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澜观点]认知本身还未触及边界,如同真理的永恒一般,但作为个体的认知及知识是有边界的。物质宇宙的广袤,思维意识的深邃都不可度量,然而聚焦人们日常生活的环境、个人认知我们发现,我们生活在有限的世界中,一切皆有边界。
树立边界意识
用儒家哲学思想来讲,是“和而不同”的理论意识.而用心理学上说的边界却比较抽象了,但是心理上的边界在我看来是一切人际关系包括与自己关系的基石。
那么什么是心理学上抽象的心理边界呢?也许我们可以用两个鸡蛋的例子来尝试解释.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两只有壳的生鸡蛋在一起,它们始终会是两个鸡蛋,无论走到哪里,它们都按各自原本的形态存在;如果去壳的两只生鸡蛋,想象一下,是不是只要它们一靠近,就有可能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想清楚的分清楚你我就比较困难了。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心理边界其实是双方关系中承认彼此都是独立的个体,无论我们是分离还是彼此靠近,始终我们彼此都拥有清晰的个体自我意识.所有作为我们自己的主体,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清晰自己的边界并尝试理解尊重别人的边界,我们才有可能做到真实的接纳自己并自如的与他人拥有真实的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1.知识储备。每个人在特定阶段习得的知识是有限的,每个人兴趣爱好不同,擅长的领域就不同,擅长之外的都是界限。知识的无限性和个人时空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其实我们并不用学完所有知识,个人专注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和重要方法论是有限的,这是细分知识领域的内核,所有细分领域的探索都在深度广度发力,外延可以无限延展,内涵却越缩越小。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有限的内核及普遍适用的方法论——即授之以渔,学会学习,知识平移。
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只不过知识网络中的一小块。迅速拓展知识储备可以扩大认知边界,学习效率有高低,如果把时间浪费在具体知识上,将永无尽头。应该学会学习,先学会具体学科的重要理论、方法论,迅速建立知识框架,然后慢慢丰富枝叶,这样才有效率。如果只零碎学习,没有系统,知识是分散的、死板的、不能变通的死知识,对认知没太大好处。
我们把各学科的基础理论、方法论当做不同知识边界的链接点,我们要做的是以某个领域为基点,尽可能多的发现、挖掘、触碰、掌握住不同知识边界的连接点,以点带面,无缝切入另一个知识领域(每个学科的学习方法、应用方法、具体思维方式都是相通的),形成学科间的知识链,以点带面,最后形成庞大的立体的知识框架,多学科跨领域广度深度俱佳,认知边界自然提升。
2。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主观意识,也是客观存在,个体差异很明显,它是人们看待(思考)事物的根本方式、方法、角度。从现代信息科学的意义上说,思维方式是主体从外界获得信息,加工信息,从而形成新信息的途径和方法。鉴于此,我们把个人的思考能力、认知能力、学习能等纳入思维方式共同探讨。
每个人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不同,与之相关的思维方式、思考能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差异都很大,正如人们领悟能力有强弱之分,思维方式的差异表现为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简单思维方式和复杂思维方式。个人启蒙时的思维方式培养,会在一定程度决定个人未来认知的边界,个人习得的思维定式、思维策略对个人的认知、学习造成影响。
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思考能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都属于内因,其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好的思维能加速学习,深入研究,学习本身也是锤炼思维的过程,相辅相成。当下进入碎片化学习时代,深度学习反而成了奢侈,我曾多次论述学习方法,深度学习的价值,认为学会学习比学一些具体知识有时候更重要,能力培养要重于内容本身。
3.外在因素。认知边界的形成除了内因之外,还有各种外在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我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个人小圈子,个人际遇,社会文化,个人思考以外的出行、实践、机会……学习渠道很多,个人天赋及努力是根本,外在潜移默化,实践出真知,社会风气熏陶,同辈群体影响,流行元素侵染,我们受各种外在因素影响
结语:社会有社会共同的边界,就像法律的存在,它不一定是绝对的公平合理,但是它至少是一个共识的参照,不至于导致社会混乱;个人有个人的边界,这个边界不是一天形成的,同样我们可以参考法律的形成颁布实施也是多次讨论修改实践讨论修改...如此反复最终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