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当年真的是自己主动刺破房地产泡沫的吗?
当年日本不得不刺破房地产泡沫,虽然是主动,但是也是没有办法的选择。
刺破房地产泡沫后,日本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被人们称为“失去的20年”。
即便付出了如此之大的代价,日本也只能这么做。那个时期的日本房地产泡沫已经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
1985年,是日本房地产“泡沫”加速的起点,也是“泡沫”破灭的序幕一切都要从1985年说起,这是日本经济发展的转折点,而4年后,日本将达到房地产泡沫的顶峰。
1985年,世界各国都在计划裁军,减少军备开支,重点发展经济。1985年2月5日,在日内瓦开幕了40国裁军会议,主要讨论制止核军备竞赛和核裁军、综合裁军方案等问题。
随后,同年6月4日,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宣布中国政府裁军100万。
世界大多数国家开始逐渐从军备竞赛中脱离,积极发展经济,世界经济格局在悄悄变化。
此时的日本经济同样突飞猛进,在二战战败后,经历了数十年“封闭、管制”的经济发展,已经由“战败国”、“不起眼的发展中国家”,跃升为“世界经济大国”,甚至当时在日本流传“日本世界第一”的口号。
此时的美国却开始出现贸易赤字,1980-1984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赤字从150亿美元增加到1130亿美元,到了1985年,日本对外净资产为 1298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同时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万亿美元。1985年9月25日,日本、前联邦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五国签订《广场协议》,随后日元兑美元迅速升值,美国国债为躲避汇率风险,将大量资金流入日本国内市场,日本产生大量过剩的流通资金,也就是俗称的大量“热钱”涌入。
1988年的日本人:“有钱就买房买地吧!”,狂热助推日本房地产泡沫达到极限1988年,也就是签订《广场协议》后的第3年,美国兑日元下跌了50%,日元迅速升值。
此时的不少日本企业成为全球头部企业,例如三菱、本田、丰田、索尼、佳能、松下、富士……等众多企业。日本东京是当时世界上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最多的城市,东京的GDP已经是纽约的3倍。
1988年,国土面积只有37.8万平方公里的日本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为3.1万亿美元,已经达到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的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分之3,美国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为5.2万亿美元。
法国比日本国土面积约大1.5倍,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只有1万亿美元,只是日本的3分之1。
拥有851.5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巴西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仅有0.3万亿美元,土地面积约为日本的22倍,GDP却不足日本的十分之一。
市场明显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却仍然持续采取货币宽松政策,仅1986年 1月到1987年2月一年的时间,日本银行连续五次降低利率,刺激大量的资金由银行存款流向股票、房地产市场。
1988年末,日本人在集体狂欢,股票暴涨、房价暴涨。1985年东京的商业用地指数为120.1,而到了1988年,东京商业用地指数飙升至334.2。
这个时期的日本土地价格到底有多离谱,有人这样形容,“这个时候的日本,仅东京地价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日本房价、地价的过快上涨已经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
土地价格高昂导致日本企业很难扩大生产;土地价格过高阻碍了日本政府建设、发展城市;“天价”住房导致大量的日本人买不起房。
刺破泡沫,“失去二十年”日本政府在持续降低银行利率,并保持低利率多年后,终于在1989年5月,不得不反向而行提高银行利率,控制通货膨胀,采取货币收紧政策。
1989年5月到1990年8月,日本银行5次上调利率,大藏省(日本中央政府财政机关)要求所有的金融机构控制不动产行业的贷款数量。
日本银行则要求所有的商业银行大幅削减贷款(包括房地产和非房地产行业),到了1991年,日本商业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已经完全停止了房地产贷款。
日本政府一系列货币收紧政策,刺破了经济假繁荣的泡沫。首先是股票大跌,其次是地价暴跌。
1990年日本的股票下跌40%,随后,地价下跌超46%,至此,日本房地产泡沫彻底破灭。
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日本出现10年的经济衰退,接着10年经济停滞不前。
房地产泡沫从产生到破灭,日本是付出了惨痛代价的。
日本作家池田信夫在《失去的二十年》的开篇就引用了村上龙的一句话,“这个国家什么都有。要什么东西就有什么东西,唯独没有希望。”难以想象生活在20年“没有希望”的国家里,会有多绝望?
由日本房地产泡沫反思我国的房地产发展我们国家的房地产行业要吸取日本的教训,不能只顾眼前的短暂繁荣,而忽视了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在泡沫较小的时候刺破它,比泡沫任其发展到不能控制的时候再去刺破,危害要小得多。
地价稳定、房价稳定,国家经济才能真正稳定,人民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愿某一天,人人都能买得起房。
愿社会所有人,居者有其屋。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