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首都利马六百年未下过雨却生活着九百万人?
这个说法一点也不夸张。利马这个城市建立600年来,人口已经达到了900万。但年降水量只有6mm,是地球上最干旱的一座大城市。
利马干旱,但不是没有水自然环境利马这个地方非常独特。它位于南美洲大陆,距离赤道只有1300公里,因降水量稀少,具备热带沙漠气候的特征。
利马地处沿海,西面是太平洋,而东面几十公里之外,便是平均海拔3600多米、绵延近9000公里的安第斯山脉。一边是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另一边是高山,按道理讲,这种地势很容易形成降水,但实际上,利马的年降水量只有可怜的6mm。
另外,安第斯山脉还把200公里之外亚马逊河流域的水,彻彻底底给挡住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利马实在是可怜……
因为靠近太平洋,利马的气温比沙漠要低很多,年平均气温只有19.2度,即使在夏季,也不过26度,非常适宜居住。因此,利马不是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从温度上看它更属于亚热带气候。
地处沿海、气温适宜,这两个特点特别适合人类的居住和城市发展。因此,利马在600年里,从一个小渔村慢慢发展成为了拥有900万人口的大型城市,也是南美洲最大的城市之一。即便是地震多发也没有影响到它的发展。
利马海岸线降水稀少是人类生存的天敌,那为什么秘鲁人可以在利马繁衍生息、经久不衰呢?我认为原因有2个。
1、利马空气湿润,能很大程度上缓解降水不足的影响
因为这里的太平洋,风力很弱,气温偏低,所以利马的天气以雾天为主。无论冬季与夏季,一年365天里,利马大部分时候都被雾气笼罩,尤其是在沿海地区,从早到晚都是温热而潮湿。
利马6~9月份为冬季利马一年的日照时间只有1284小时,冬季最少,其中7月(冬季)仅为28.6小时。相比之下,伦敦每年的日照时间有1653小时,莫斯科则为1731小时。而作为一个热带地区城市,1284个小时的超短日照时间,是绝无仅有的。
这种环境下,形成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在冬季阴云密布的时候,有很多当地人会跑到安第斯山谷去晒阳光。没有阳光的日子有多难熬,不光北欧人知道,利马人同样是感同身受。
2、利马有3条河,为这个城市源源不断提供着淡水资源
高达4000多米的安第斯山脉是一道自然屏障,但冰川融水也给利马带来了必要的水源。虽然谈不上充沛,但基本的生活还是可以保障的,不至于连水都没得喝。
利马地区有3条河,卢林河、西庸河和里马克河,其中里马克河是利马最主要的淡水资源。
流经市中心的里马克河不过,就凭这几条小河,也就是聊胜于无。相比之下,开罗也是沙漠城市,降水量同样不高,但人家那个尼罗河可是厉害着呢。
用水问题有水源并不代表生活无忧,实际上,利马900万人口中,有100万人每天会面对用水问题。
据统计,目前利马有10%的家庭尚未接入到城市自来水网络,而已经接入的,有不少家庭每天只能使用几个小时。那些没有自来水的家庭,每天只能依靠运水车才能生活,而这些水的价格却远高于自来水。这也就加剧了城市管理的矛盾。
运水车的水,比自来水要贵不少除了用水,排水也是个问题。利马的污水处理管路并没有普及到所有家庭,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被直接排放,从而又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了污染。这种恶性循环,导致利马的用水问题一直无法有效解决。
利马的水问题,恐怕只有中国才能解决利马的水问题,主要是3个:一是缺水,二是供水,三是污水处理。
现在,包括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美国国际开发署、加拿大等在内的很多国际组织、财团,都在为利马出谋划策、提供资金,但是收效甚微。我觉得很多人眼里只是看到,利马的水项目,价值70亿美元。
要真正解决利马的水问题,我觉得最终只能依靠基建狂魔了。原因呢,远了就不说了,就说60年前的农村大灌溉,以及南水北调,这2条就足够了。跟水斗,我国说第二,恐怕是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了!
脑洞大一点,敢不敢东水西调?而且,大环境也不错,秘鲁与我国早在清朝那会儿就建立关系了,甚至都有“老乡”情。同时,我国还是秘鲁全球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2010年签署自贸协定之后,形势更是一片大好。
另外,还记得那个为汶川地震全国哀悼的国家吗?没错,就是秘鲁。
谁眼睛里只有钱,谁是真心实意做好事,相信利马确认好了之后,水的问题也就能找到解决方案。
解决好了水问题,利马的发展就会更上一个台阶。600年不下雨都没阻止利马人,相信以后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利马公园一景最后,感谢邀请,希望我的回答能让您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