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历史影响或意义?
准噶尔汗国其实是上天派下来磨砺中华民族的磨刀石。然而,清廷囿于自身的格局,在磨刀石仅仅磨快了民族之刀一面的时候,乾隆就把持不住,欢欣雀跃地大述特述“十大武功”。于是,民族之刀的另一面依然鲁钝锈蚀,以至酿成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至暗时刻。
游牧民族也有假货,葛尔丹前脚打假,康熙帝后脚没收了假货。(噶尔丹剧照)
这段历史的跨度太长,知识点有点偏,小编不求所有人都能看懂、并发出会心的微笑,只当取悦知己吧!
葛尔丹是个牛人,漠西蒙古人的政教领袖。漠西蒙古人有个值得夸耀的祖先,那就是瓦剌也先,在土木堡之变中逮到了明英宗这条大鱼。按说,瓦剌不属于黄金家族,葛尔丹就不能称作大汗。葛尔丹不这么想,1676年他成立准噶尔汗国,三年后成为博硕克图汗。
1688年,漠北蒙古的土谢图汗和札萨克图汗扯皮,葛尔丹派团队去劝架。土谢图汗不听劝还灭了前来劝架的团队,其中包括葛尔丹的弟弟。葛尔丹生气了,就派三万人去打土谢图汗。土谢图汗不扛打,一边向漠南蒙古溃逃,一边向清廷救援。葛尔丹在追击土谢图汗的同时,也顺手抢掠了漠北蒙古的另外两个汗。
葛尔丹当时心里是犯嘀咕的:为什么漠北蒙古人这么好打,难不成他碰到了假冒伪劣的游牧民族?同时,他的侄儿策妄阿拉布坦这个真游牧民族却抄了他的老窝。
漠北、漠南蒙古当时的确有假冒游牧民族的嫌疑。漠南蒙古因为紧挨关内,所以他们牧还是牧,却不怎么游了,他们的王公大臣们正在积极发展种植业,争当大型农场主。漠北蒙古人因为受到“阿答封贡”的影响,不爱战争爱和平,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搞经济建设,全民发展畜牧业,马养的多了换回的铁锅自然就多了。
看到小弟们换欺负了,康熙帝就替他们出头,和葛尔丹打了三仗。
(康熙)
第一仗是理藩院大臣阿尔尼打的,叫乌尔会河之战。葛尔丹用了扇形阵。一用扇形阵,阿尔尼败了;二用扇形阵,阿尔尼溃了。说结果,阿尔尼的二万人被葛尔丹打到缩水成三千人。
第二仗是康熙御驾亲征,其实他本人离战场有大几百里,叫乌兰布通会战。乌兰布通会战双方打成平手,康熙赶跑了葛尔丹却没有重创他,葛尔丹被赶跑却是有序的撤退。当然,葛尔丹在撤退过程中碰到了草原霍乱,损失了几千人马,算起来吃了大亏。康熙对外称宣大胜,暗中却大面积处理了福全为首、参与战役的清军中高层将领。
第三仗叫莫昭多会战。葛尔丹当时不行了,一方面被侄子挤到了科布多驻军,另一方面他失去了沙俄的支持。五千多人的准军抵挡不了由康熙领衔的八万清军,死伤大半。次年,葛尔丹在内忧外患中死去。
葛尔丹对漠北蒙古的用兵,作了康熙的嫁衣。1691年,康熙和漠南、漠北蒙古王公在多伦会盟,标志着漠北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
但另一方面,康熙看到了火炮在战场上的巨大破坏力,就关停了制炮局,禁止汉人军队使用火炮,只能使用小口径的鸟枪。八旗子弟,当以骑射为本,他是害怕汉人造反,用大炮轰击八旗骑兵。
策妄阿拉布坦打完西边撩南边,区区六千人马,逼迫清廷动用倾国之力。噶尔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成了准噶尔汗国的可汗,他是个比葛尔丹更加优秀的领袖。因为曾经和清廷结盟整过葛尔丹,所以在他即位后的十多年时间内都没怎么好意思找清朝的麻烦。那他干什么去了呢?
1699年,策妄阿拉布坦西征哈萨克汗国,把其打得分裂成大、中、小三个玉兹汗国,并逼迫它们向准噶尔汗国臣服。
1710年,准噶尔汗国与沙俄发生边境冲突,准噶尔附属部落袭击俄国要塞,策妄阿拉布坦要求俄国军队从边境撤走。
1713年,沙俄派出骑兵、炮兵共4500人远征,试图夺取叶尔羌地区的金矿,被准噶尔击败,半数以上被俘。
1716年,俄、准发生亚美什湖战役,俄军入侵并修建要塞,被准军击败。
相比康熙的雅克萨之战后的割地四十万,策妄阿拉布坦对沙俄的作战更加坚决和进取。
打完西边,策妄阿拉布坦还是忍不住掐了清朝一把。
1717年,策妄阿拉布坦派遣台吉大策凌敦多布率领六千军马,从伊犁河谷出发,经过和田,攻占拉萨,杀拉藏汗,在卫藏建立统治。
拉藏汗死,和硕特汗国灭亡。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清朝以后的游牧民族的确很多是有名无实。
康熙帝很上火,就派西安将军额伦特、侍卫色楞带兵去教训大策凌敦多布,于是两军发生了喀喇乌苏之战。结果是五千人的准军全歼了四千多人的清军。
再后来就是大将军王胤禵手握二十万兵马的平藏之役。清廷这边是举倾国之兵,准部这边只有区区的几千人,其本土还在预防沙俄军队的入侵,其实是两线作战。准军撤退回国,胤禵想乘胜追击。这关口,康熙过世了,十四皇子回京去继续九子夺嫡的未竞事业了。
策妄阿拉布坦这么一搅动,成全了清廷对西藏的精细化管理。清廷废除了达赖管家管理政务的第巴制,而设立噶伦制度。其时,西藏三权制约,即驻藏大臣、班禅和诸噶伦。总之,清廷对西藏的实控加强了。同时,清廷也乘机废除了青海和硕特汗国的汗王制度。因此,罗卜藏丹津造反了,他是拉藏汗的叔叔辈,致力于恢复家族的汗庭。
彼时雍正已登基,他左有年羹尧运筹帷幄,右有岳钟琪马快刀急。不足二月,罗卜藏丹津的叛乱被平息。一方面,雍正很不稳当地称呼“年羹尧是朕之恩人”;另一方面,他又很稳地置西宁办事大臣,划分青海蒙古二十九旗。自此,青海直辖于清廷的管理之下。
雍正忍气吞声于沙俄,只求对准噶尔汗国的致命一击。(雍正)
1727年,雍正签定《布连斯奇条约》。于是,色楞格河下游地区割让给了沙俄。
1728年,雍正签定《恰克图条约》,将贝加尔湖之南及西南约10万平方公里国土割让给沙俄,从此贝加尔湖永远的离开了中国。
签订《恰克图条约》完毕,沙俄使臣萨瓦高兴地说:雍正皇帝是俄罗斯人民的好儿子。
的确,此时的雍正相当憋屈和焦虑。一方面是沙俄对漠北蒙古的蚕食,另一方面是永远也打不服的准噶尔汗国。雍正咬咬牙,靠出卖国土换来了和沙俄之间的稳定边界线,然后他就开始策划对准噶尔汗国的战争。
雍正的战争规划和常凯申有点相似,他计划派大军层层推进,稳定占领后修建坚城,再步步紧逼准噶尔。他忍呀忍、忍呀忍,终于等死了策妄阿拉布坦,等来了噶尔丹策零,也等来了和通泊战役。和通泊战役是有清以来八旗最大的耻辱:一万多名清军精锐全军覆没,北路大军以傅尔丹为首的高级将领尽数阵亡。
此后,清准议和,划定边界线,准噶尔汗国继续对沙俄和哈萨克地区的战争。
至乾隆朝,有清一代的国运走上历史的颠峰,康雍两朝对准噶尔艰难战争求之不得的最佳局面摆在弘历的面前。噶尔丹策零染上开花去世后,准噶尔汗国彻底地内乱了。多方势力对汗位进行了拉锯般的争夺,最后达瓦齐成为可汗。祸不单行,准噶尔地区爆发了瘟疫,整个漠西哀鸿遍野。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这对曾经的战友兵戎相向,后者学习了吴三桂,给清军当了带路党,赶走了达瓦齐。事后阿睦尔撒纳反清,失败后逃亡沙俄,死于天花。
1759年,准噶尔汗国在天山抵抗的残余力量被清军消灭,准噶尔汗国灭亡。
准噶尔汗国灭亡后,其国土被折分为三份,除了清朝,沙俄和哈萨克都有分食。
清朝平定准噶尔汗国的意义我觉得用“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来形容清准之间的关系好像很贴切。准噶尔从西向东地打漠北蒙古,随后清廷在漠北推行盟旗制度,漠北被细化为三十五旗,促进了清廷对其的管理。准噶尔出兵西藏,帮助清廷解决了西藏、青海的粗放型管理,实控力度加强了。准噶尔对沙俄和西亚用兵,实际上扯住了沙俄对我国边境蚕食的步伐。最后,准噶尔在自己的胡乱捣估下灭国了,于是新疆问题、漠西蒙古问题、甚至往远的说叶尔羌汗国的问题全都解决了。
所以说,准噶尔汗国是催化剂、是推行器、是在清廷头上高高扬起的皮鞭。它督促着清廷必须努力向前,完成自己本该肩负的历史使命。同时,准噶尔汗国用自己的灭亡向世人示警:犯大清者,虽远必诛!其后,哈萨克汗国臣服了,沙俄也一百多年不再犯边了。
总之,随着准噶尔汗国的灭亡,清廷的外部安全问题得到了保障,乾隆在一片安乐的环境下薰薰然,加快了修园子和下江南的步伐。
清平准噶尔汗国,一方面是天佑中华,另一方面也是上天警诫中华。(准噶尔人的骆驼自走炮)
准噶尔汗国是一个人口长期徘徊在一百万上下的人口小国,不及清朝的六十分之一。其所恃仗的也无非是沙俄援助的火器和自身的冶铁能力提高的附甲率,还有瑞典、沙俄人传授技术后他们制造出的小口径、小后挫力火炮。他们的国力弱小,可用之兵只在三、四万之间。即使这样,他们在战场上给清廷带来了无尽的羞辱。同样是面临着沙俄的袭扰,康熙、雍正不惜出卖国土来稳定边境,噶尔丹却说:“那些土地是蒙古人的,清朝皇帝说了不算!”谁更有进取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康熙在和沙俄浅尝辄止的战争后割地求和平,雍正更是在无战争状态下割地求换安宁。割地这种国之殇,他们行来却如此淡然,无怪乎其后人们割地成风、赔款上瘾。
(乾隆)
再说乾隆,灭国准噶尔以后,理应一血父、祖的耻辱,和沙俄兵对兵、将对将地亮剑一场。打赢了,扬我国威;打输了,虚心学习。然而此子,却夜郎自大、固步自封、沾沾自喜、洋洋自得,完全无视上天的警诫,以至误我中华二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