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倒霉的名将是谁?
谢邀
我觉得李广一家子都挺倒霉的,一家三代都是名将,李广本人被称为“飞将军”,打的匈奴哭爹喊娘,却终身未能封侯;李广之子关内侯李敢勇猛无比却因私仇被霍去病射杀;到了李广之孙李陵的时因被汉武帝猜忌,最终落得个被灭全族的下场,不可谓不倒霉。
先说李广吧!唐朝的诗人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做《滕王阁序》,其中有一句特别的出名,叫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一句话,道尽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尤其是其中的“李广难封”,更是给后人留下了几千年的遗憾。
李广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可以说是一个将门世家。他被敌人称之为飞将军,令敌人谈之色变。
汉文帝时期,这时候刘邦时代的战将基本都已经老故,面对匈奴的侵扰,必须依靠年轻的将领了。李广在此期间表现很好,汉文帝都忍不住赞叹道:
“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然而这话实在经不起推敲,明明为自己出力,还要推到高帝时。这是标准的政治语言。意思就是说他生不逢时,如果是李广生活在汉高祖刘邦之时,被封个万户侯是手拿把掐的事儿,那么,文帝为什么说李广不遇时呢?原因大概因为当时期文帝崇尚老子的“无为而治”,现在的政策是休养生息,在处理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时多用文而不用武,所以鲜有大规模战争,作为军人,李广没有发挥的空间。
这一点,大约也坐实了李广是真正有才的。而李广的好朋友司马迁更是对李广有很高的评价,说他在对抗匈奴的时候“用善骑射,杀首虏多”、“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是一个猛将。典属国公孙昆邪更是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本来得到了皇帝的赞赏,自身本事又还不差,李广可以说是前途无量了。
可是,转折来了。到了汉文帝在位期间,汉朝爆发七国之乱,意图谋反。李广曾随太尉周亚夫平叛,期间李广表现非常优秀。
昌邑城下,骁骑都尉李广,斩将夺旗。第一个抢下了叛军大军旗,这是战场上的大功,凭此足可以封侯。
然而李广做事却留了一手,也让他这次功劳化为灰烬。当时梁王刘武正给谋求皇位,他授予李广将军印,希望他能归顺自己。
李广虽然没有临阵倒戈,但是他接受了这个将军印,此举却是犯了大忌。梁王正挟功谋求继承皇位,并在朝中得到了窦太后的支持。李广无意中卷入了储位之争。
李广的行为,明晃晃地将自己放到了汉景帝的对立面。因而,班师后朝廷没有给李广封赏,更不要提封侯。李光就这么的失去了景帝时期封侯的机会,因此,李广尽管平叛功大,也不得受赏。
而后又到了汉武帝时期
更换国策,变文景帝的“无为而治”为“有为进取”,变过去对匈奴的和亲政策为反击进攻政策。战争由过去的防御战法转为用骑兵军团纵深突袭的战略打法。这本是军人立功封侯的大好机遇,但李广只善于近战格斗骑射,突发事件的机智应变,满足过去的经验,没有树立新的军事理念,没有学好新的战役打法。前129年,汉武帝派遣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和卫青四将,各率1万骑兵分别从雁门、云中、代郡、上谷四个方面同时出击入侵的匈奴大军。 结果,汉武帝时期的第一次对匈反击战中,李广遭遇匈奴主力,李广骑兵全军覆没,李广本人被匈奴生俘后逃回。前123年,李广以偏将军的身份随卫青出征,为卫青麾下六将之一,结果李广无功而返;前120年,李广领兵4000,与匈奴左贤王部的4万骑兵遭遇,由于猪队友张骞率领的援军跑错路导致未能及时赶来,导致又一次全军覆没,李广被贬为庶人。前119年,汉武帝集结10万铁骑,派遣卫青、霍去病两员不世名将,对匈奴发动漠北总攻,意欲一举平定匈奴之患。这一年,李广已年过60,经过李广自己的争取和同僚的推荐,又让他参加了讨伐大军。武帝害怕李广误事,特意吩咐卫青不给重要任务。到了临近打仗的时候,卫青把李广调往右军,让自己的心腹代替了李广的位置。就这样李广失去了最后一次可能的封侯机会。李广确实命背,行军的时候迷失了方向贻误战机,按律应追责,李广拔刀自愤愧自杀,含恨而逝。李广死后,全军将士都悲痛万分。李广去世的消息传开后,驻地的老百姓们也为他流泪叹息。再来说说李广之子李敢李广之子李敢也是一大将军,曾多次随父亲南征北战建立功勋,后也曾随卫青攻打匈奴,御敌于外。因为战功,李敢由校尉渐升至郎中令,并封关内侯。
元狩五年,在得知自己的父亲之死与大将军卫青有关后,李敢独自找卫青质问。愤怒中出手打伤卫青,卫青选择了原谅,并让大家帮忙隐瞒此事。
但是这事儿最后还是没有藏住,被外甥霍去病得知。霍去病年少轻狂,可没有自己的舅舅那么好脾气。得知舅舅被李敢打伤之后,心中压了一团火。
后来李敢去上雍,到甘泉宫狩猎的时候,霍去病以暗箭一箭结果了李敢的性命。
当时霍去病正是汉武帝重新重视的大将,在汉武帝心中,霍去病远重于李敢。所以在汉武帝的包庇下,李敢由霍去病射杀变为狩猎途中被雄鹿鹿角撞死,也是可怜。现在再来说说李广之孙李陵李陵,担任侍中,善于骑射,官拜骑都。
李广之子李敢,也就是李陵的叔叔,
家族的屈辱,如石头压在李陵心上,年纪轻轻就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压力。他急着证明自己,为家族洗刷自爷爷以来的耻辱,急于再次光耀门楣,所以他非常的想立功。
第一场硬仗,也是最后一场。打得漂亮,也打的窝囊。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秋,将军李广利受命领军,三万铁骑由酒泉出发。
年轻的李陵此时任军中骑都尉,正带兵在边地训练。一听到出征的消息,求功心切的李陵上奏主动请战,汉武帝为他的勇气所感便同意了。于是诏令强驽都尉路博德领兵在中途迎候李陵的部队。但路博德羞于当李陵的后备部队,便上奏说:“正值秋天,匈奴马肥,不可与之交战,请皇上留李陵到春天一起出塞。”
皇上生气,怀疑李陵后悔说了大话不想出征,而让路博德上书请留,于是下诏命令路博德在西河郡调兵攻打匈奴。命令李陵部在九月出发,出遮虏障,到东浚稽山南面龙勒水一带,徘徊观察敌情,如果没有收获,则返回修整士卒。
于是,李陵率领步兵五千人,走了一个月,十月份左右到达浚稽山扎营,将所经过的山川地形绘制成图,派手下骑兵陈步乐回朝禀报。陈步乐被召见,向皇上汇报说李陵带兵有方,能得到将士死力效命,武帝非常高兴,任命陈步乐为郎官。
李陵一到浚稽山,与匈奴单于主力军相遇,匈奴约三万骑兵包围李陵,李陵依托有利地形,结车为阵,两边是山,中间为峡谷,地势狭窄,接敌面小,骑兵无法铺开,防守半径也小,李陵奋勇战斗,千弩齐发,匈奴纷纷应弦倒地。
敌人逃到山上,汉军追击又歼灭数千人首战告捷,匈奴单于大惊,召集左右贤王部八万多骑兵全力进攻李陵。
之前是3万对5千,6:1,现在又是8万对5千,16:1,既无险可守,又等不到援军,面对强敌,李陵一路向南且战且退,依托有利地形,在丘陵地带,用远程兵器杀伤匈奴。在丛林中匈奴的骑兵不好冲锋突进,几天后,被困在山谷中,连续作战,很多士卒中箭受伤,三处受伤者便用车载,两处受伤者负责驾车,一创者坚持战斗,又斩首三千余级。
李陵接着率军往东南方撤,沿着龙城故道撤退,走了四五天,被大片沼泽芦苇挡住,敌人从上风处放火,李陵令军中也放火自救(烧出隔离带)。
面对小股汉军,匈奴一时之间久攻不下。
这时,李陵军处境更加险恶,匈奴骑兵多,一天进攻几十次,来来回回,匈奴兵又死伤二千多人。匈奴见不能取胜,准备撤走。
恰逢李陵军中出了个叫管敢的叛徒,把军情全部泄露给了单于:“军中未设伏兵,军中的箭矢,也快用尽了”。
单于当即大喜,命令骑兵合力攻打汉军,边打边喊:“李陵、韩延年快投降!”李陵部受到了立体打击,又是箭如雨下,又是礌石滚滚,又是匈奴正面进攻,李陵的部队也竭力还击。边战边撤,但最终,这支部队还是陷入了绝境。未等冲到鞮汗山,一天之中五十万支箭已全部射光,便丢弃战车而去。军士还有三千多人,徒手士兵斩车架为武器,军吏只剩短刀,进入狭谷,单于切断了汉军退路,在险要处丢垒石,汉军死伤惨重,进退无路。
李陵与韩延年上马突围,跟随的壮士有十多人,敌人以骑兵数千追击,韩延年战死。李陵被俘投降,他的部下四散逃命,逃回塞内的仅四百余人。
想一想,三千人,一番激战,士卒多死,算他还有1600人,逃回来400人,百分之二十五的逃生率,不算低。其实如果李陵不率先溃围,不骑马,而是乔装打扮成士兵,以李陵的能力,是有极大概率跑回去的,只要跑回去,最多被贬成庶人,可惜李陵说:“没有面目报答陛下!”于是向匈奴先投降,但是李陵的内心还是决定先诈降随后捞点战果回去。
李陵兵败之处距边塞一百多里,边塞上报。得知李陵投降的消息时,汉武帝非常愤怒,等到慢慢平息后又有自责,于是汉武帝便派公孙敖率军深入匈奴,设法接李陵回来,却不幸得到这样的情报:“我抓到了俘虏,他告诉我李陵在为匈奴训练军队,所以我一无所获。”
这下汉武帝真的怒了,杀了李陵的全家并灭三族
太史令司马迁当时极力为李陵说情辩护。皇帝认为司马迁在诬陷毁谤他人,在为李陵做说客,对司马迁实施宫刑,可怜的司马迁就这么成了太监。
后来才知道是另一个投降将领李绪在为匈奴练兵,公孙敖当时听信了错误的情报,愤怒的李陵得知后暗杀了李绪,
此后李陵在匈奴二十余年,虽不曾为匈奴练兵效力,却也从此断绝了回汉地的心思。
结语:与卫青、霍去病和程不识的家族相比,李广家族遭受了三代的损失,这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罕见的。李广三代人有三个代表,即李广、李敢和李陵。李广自尽,李广之子李敢被霍去病射杀,李广之孙李陵诈降后被汉武帝灭三族,可以说是全族被灭。
一家三代,代代英勇,最终落得个被灭全族的下场,不可谓不倒霉,同时李氏一门三代的悲剧也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别惹“关系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