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禅让的传说是儒家的杜撰?
——字匿信史
无论是否自愿禅让,但帝尧禅让给帝舜可以肯定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
禅让给人过于理想的感觉,加上《竹书记年》(又称魏国《史记》或《汲冢书》)中记载,舜是通过囚禁尧逼迫尧让位的。于是现代人很多都在怀疑上古真正的禅让是否真的发生过,上古禅让会不会是秦汉之后的假禅让类似的情况,甚至根本就是儒家的杜撰。
产生这种看法,是因为人们以为上古的“帝”跟后来的皇帝一样,但其实不是一回事。上古的“帝”,实际是“巫” 的分化,权力更多来源于知识、决策力、领导力等个人魅力。《史记》记载中,帝舜上位的确经历了一番斗争,但都是“文斗”,性质更接近现在的办公室争斗,强者(贤帝)成长路上,即使不涉及军事斗争,同样需要各种陪练。
甲骨文前期「巫」字构形如下:
关于此构形,一般认为是巫具,“甲金文象兩玉交叠之形,玉在古代是灵物,古代的巫師用玉來獻祭神灵。”然而对比甲骨文「癸」,「巫」与「癸」的早期构形几乎一样,只是方向错开45度,都呈十字交叉。若「巫」是两玉(巫具)相交,那「癸」又该当何解?
关于「癸」,我在分析十天干中已经提及。当时重点分析“癸”的构形所表达的聚拢含义,至于「巫」则是有限(四边的横与竖,都取的“一”字切断之构形含义)的发散。这种发散,可以是平面四方,但更可能是表达上下之天文地理和古今之前尘后事。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古巫的各种职能被新出现的社会角色取代,关乎日常生活相关的,被“帝”及其政府组织所接手,而关乎历史传承的,文字出现后,史书完成的更完美。所以,进入帝国(奴隶)时代之后,巫的职能,仅剩关于未知与未来的解读。因此,后期的甲骨文“巫”更像是两个“工”字相交(此时为巫具相交):
最早的帝,很可能是炎帝,炎帝又称神农氏。神农炎帝等的说法虽然有着神话成分,但“帝”字的出现,很可能就是因为农业的发展。
最初的农业,是刀耕火种式的“游耕”,这其中,烧荒地块的选择恐怕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为此,古巫中分化出专门研究与指导烧荒工作的巫,随着农业越来越重要,这些巫就被冠以“帝”的特殊称谓(帝的读音很可能也来源于“大地的地”)。这估计是最早的“帝”字构形,从甲骨文“巫”省(去掉上下知天文地理的“工”形,代之以柴垛构形),古人以此构形表示主持烧荒的“巫”。
后来,神农氏在众多部落中脱颖而出,此时的“帝”,恐怕曾经是专指炎帝(主持烧荒祭天的人),已经脱去古巫的身份:
再后来,随着农业技术的成熟,人们开始进入定居农业时代,此时,生产工具成为决定农业收成的关键,所以巫师群中研究与生产农业工具的巫就被称为“帝”,从“辛”。因为收割工具“辛”是尽快将成熟粮食收获归仓的关键,否则,再多的粮食若烂在地里或者被鸟兽糟蹋了也是枉然:
进入西周,基本政治框架从之前的诸王争霸(帝国-方国)、君权神授(图腾/祖宗崇拜)模式进入到君权天授(王国-诸侯)模式。天之掌权者为“帝”,从“二(古文‘上’)”,见下图。
因此,金文「帝」的构形为上帝,意为天上之最高掌权者。地上的最高掌权者仅称“王”。而篆文「帝」基本继承金文“帝”的构形,但由于缺乏更多的古文资料,《说文》认为篆文“帝”从“二(古文‘上’)”,“朿”声。
虽然《说文》「帝」从朿不甚合理,但是「朿」字甲骨文中,横写的「工」字构件表示有限(限制)却也印证了前面对「巫」字的分析。
甲骨文“朿”从“巫”省(横写的工,表示两侧封闭),其构形表示尖且坚硬。至商代,分化出特指“刺”的金文。
综上,上古的“五帝”等帝王的权力来源实际跟春秋战国时代的帝王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春秋时的人们不知道(甚至是假装不知道),又加上教育王族子弟的需要,因而《竹书记年》这样的魏国官修《史记》,只好将五帝更迭修改的跟传说完全不一样,更接近春秋时代的权力争夺、更替的历史。
或者,用另一句话来解释会更明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