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地貌特征?
太行山地貌在宏观上具有峰谷交错、谷深沟险、长崖长脊发育的特点;在剖面上,则崖台叠置,缓坡与崖壁交替出现,即为一种阶梯状地貌。一个完整的太行山地貌系统,在地层上。应包含华北地台基底和中元古界一寒武系一奥陶系盖层。在地貌形态上,通常是在峡谷下部,常为深切的河谷,或嶂谷;在中部,峡谷较为宽阔,两侧地形缓坡之上为陡峭的山坡,高耸的崖壁。即断崖、长崖;顶部,常见平缓的台地或平台以及长脊、长墙。
太行山地貌系统的特征与其地层岩石条件紧密相关,区内抗蚀能力有较大差异的岩石是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太古宇古老变质基底,岩性为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等中深度变质岩,构成垂向上的第一级缓坡地貌;中元古界的石英砂岩,由于其极强的抗蚀能力,构成垂向上的第一级坎状地貌,常形成障谷、长墙,或赤壁丹崖等,别具洞天的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红石峡谷即形成于该套地层;寒武系下部的辛集组、朱砂洞组、馒头组等总体岩性以薄层泥岩、页岩与碳酸盐岩呈不等厚互层为特征,页岩往往经剥蚀、风化形成缓坡、平台或细小凹槽,而灰岩则往往形成陡坎或凸起,故形成较小的台阶状地貌,也是形成叠瀑的主要地层层位,总体构成垂向上宏观的第二级坡状地貌,其顶部的页岩层为重要的隔水层,其顶部也是泉水、悬泉涌出的主要部位;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三山子组全为坚硬碳酸盐岩组成,在地表外力作用下抗蚀能力大体相当,分布又非常广泛且连续,构成垂向上的第二级,也是最为宏大的坎状地貌,故往往形成区内规模最为宏大的长崖、长墙或崖壁,即壁立万仞,构成谷坡陡峻的峡谷地貌景观。奥陶系的碳酸盐岩,由薄层的泥质白云岩、白云岩和厚层的石灰岩相间叠置构成,多位于山顶,构成垂向上最上层的地貌景观,易形成缓坡与陡砍交替的地貌形态,经地表水流、面流、表层岩溶作用,形成峰丛等,构成垂向上的第三级坎状地貌;若位于峡谷地带,受断层或节理切割,经崩塌、剥蚀后,则形成长墙,沿山脊蜿蜒曲折似天然长城。
太行山地貌系统在太行山地区的不同地段,因其所处地理位置的差异和地层发育的完整程度不一,其地貌景观的发育也相应表现出有一定的差别。在太行山南麓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等地发育较为完整,但太古界、中元古界出露面积较少,向东延伸出露面积则逐渐增大。在太行山中南段,自南向北寒武系地层厚度增大,太行山深山区的大部分地段仅少量或未出露太古界和中元古界,寒武系巨厚的碳酸盐岩形成了谷窄峡深的峡谷地貌,其上部和顶部常见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