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发趋势?
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有机构估算,未来五年,我国所需的服务器数量超过1000万台,这将带动至少5000亿元以上的投资;再考虑到数据中心配套所需的“风火水电”等基础设施,整体规模将轻松突破万亿元大关。
数据中心是“新基建”的基础设施。“新基建”的核心内容,包括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其实都离不开数据中心。在数据中心领域,“新基建”毫无疑问将带来乘数效应。
01
什么是数据中心
所谓数据中心,是指集中存放大量具备计算、储存、交互信息能力的设备,并为之提供稳定可靠运行环境的场所。这些看似冷冰的机房里,有无数人的互联网生活和记忆,各行业的海量大数据(Big Data)在这里储存、运算、传输,实现从数据到智能的飞跃。
02
什么是新基建
“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涉及诸多产业链 ,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
“新基建”其实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就对“新基建”有所提及。会议指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2020年4月20日,“新基建”有了明确定义。
03
“新基建”下,数据中心有何新特点?
在“新基建”浪潮下,数据中心有何新特点?
根据《2020年中国数据中心行业发展洞察报告》显示:
独立第三方数据中心优势渐显:相比于电信运营商,独立第三方数据中心建设速度更快、客户定制性更强、重视程度更高,且PUE大多更低,受到客户青睐。
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是过去数据中心增长的主要动因:过去5年,需求端,网民数量和移动流量增长迅速;供给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存储和计算提出更高需求。因素叠加,导致数据中心增长迅速。
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和传统企业上云是未来增长的主要动因:5G的传输带宽显著高于4G,且原生标准支持企业独立组网,为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奠定基础。因素叠加,会持续利好数据中心行业。
一线城市资源紧俏,节能成为硬性指标:因数据中心的高能耗特点,北上广深等均对数据中心建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限制措施(一般要求PUE<1.4),但这些城市需求旺盛,既有数据中心成为紧俏资源。
智能运维被更多应用: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提升、人工成本的上涨以及客户对资源动态增减需求的日益增多,传统人工运维已难适应。基于传感器、DCIM和自动巡检机器人的整体智能运维渐被得到更多应用。
04
“新基建”时代下的数据中心发展趋势
01
大型或超大型数据中心将成为建设趋势
按照机架规模,可以将数据中心划分为:超大型数据中心、大型数据中心、中型数据中心、微型数据中心(机房)等类型。根据直属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统计数据,2019年,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占比达到12.7%,规划在建数据中心320个,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占比达到36.1%。这一数据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美国超大型数据中心已占到全球总量的40%,大型数据中心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当前数据资源已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更多的产业通过利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电商等结构或非结构化数据资源来提取有价值信息;而海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均要求构建大数据中心。云计算数据中心规模会更加庞大,边缘计算数据中心则以小型集成交付方式更多的出现在客户端。
02
绿色节能成为硬性指标
数据中心需要更多的能源,尤其是数据中心大部分都由污染较高的煤炭发电。目前中国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中,有超过一半都跟能源消耗有关,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的数据中心‘吃’掉了1608.89亿千瓦时电量。每年10%以上的能耗增长率给节能减排和数据中心运营成本带来了巨大挑战,降低数据中心PUE(电能利用效率)和建设绿色数据中心成为必然方向。
03
数据中心向极简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传统的数据中心构建方式不仅周期长、扩展性不足,而且设备兼容性很差。另外数据中心大型化之后,人工运维也已经弊端尽显,目前机房故障的80%来自人为。在未来各类数据中心大行其道的时代,这显然不可接受。
数据中心的极简化和智能化将是大势所趋。特别是在边缘时代来临以后,数据中心将变得星罗棋布。极简化智能运维的价值将愈发明显。届时,数据中心的供配电系统,制冷系统还会进一步简化,而IT基础设施与机房的融合度也会进一步提升,建筑物只需要能够满足必要承重条件即可。依托于高度发达的网络可以对数据中心进行高效管理,就好像人体神经对机体的监控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