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经中国几个省?
黄河为中国第二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亦为世界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母亲河”。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挟带大量泥沙汇入,因河水含泥沙多、水浑色黄而得名。
黄河上游有3源:西源玛曲,又称约古宗列渠,源于巴颜喀拉山脉中部的雅拉达泽山东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西南缘;中源卡日曲,又称喀喇渠,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中部的各姿各雅山北麓;南源多曲,源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日吉山附近。
黄河3条源流中,玛曲为黄河正源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若依据“河源唯远”的原则,3条源流中以卡日曲为最长,故亦有以卡日曲为黄河之正源。
黄河自源头青海省玛曲、卡日曲与多曲3源在鄂陵湖附近相汇,东流经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在山东省垦利县汇入渤海。黄河流经9省区,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为中国第二、世界第五大河。黄河自源头青海省玛曲、卡日曲与多曲3源在鄂陵湖附近相汇,东流经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在山东省垦利县汇入渤海。黄河流经9省区,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为中国第二、世界第五大河。
黄河干流可分为三段:从河源至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一说为孟津)为中游;桃花峪以下为下游。
【上游】
黄河上游穿行于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千米,河长3472千米。
河源段的“约古宗列”(藏语意为“炒青稞的锅子”),是一个东西长约40千米、南北宽约60千米的椭圆形盆地。在盆地西南缘,有数股泉水在地表汇集成涓涓细流,并串连了盆地中星罗棋布的湖泊,逐渐汇集成一条宽约2~3米的小河,这就是约古宗列渠。约古宗列渠流经星宿海沼区和穿行扎陵湖、鄂陵湖两个高原淡水湖泊后,折向东南,流行在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之间,受岷山山脉阻挡,河道呈大“S”形转折,形成著名的黄河第一曲。
(九曲黄河第一曲)
从玛多到青铜峡,黄河穿行于峡谷和盆地相间的串珠状地形中,其中从龙羊峡到青铜峡近918千米的河段中,峡谷最为集中,较大的峡谷有龙羊峡、松巴峡、积石峡、刘家峡、李家峡、盐锅峡、八盘峡、桑园峡、红山峡、黑山峡、青铜峡等。黄河上游最著名要属龙羊峡,黄河在此处劈开近百里长的峡谷,两岸壁立千仞,悬崖耸立高达700米。河谷深窄,水面宽仅四五十米,峡谷内天然落差225米。龙羊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水力发电梯级电站的龙头。
沿途有白河、黑河、洮河与湟水汇入。流域植被条件比较好,因此这一段水多沙少,水流较清,是黄河水量的主要源地。
青铜峡以下,黄河向东北沿鄂尔多斯高原西缘流动,进入银川平原和河套平原。这里气候干旱,几乎无支流注入,蒸发旺盛,引黄灌溉消耗水量多,河流水量沿途减少。
【中游】
黄河中游自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千米,河长1122千米;流经黄土高原。水系发育,沟谷纵横。主要支流有渭河、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汾河、洛河与沁河等。
黄河在河口镇受吕梁山所阻,转向南行,穿行于晋陕峡谷之中,河流切割强烈,河谷两岸陡峻,高出水面数十米到百多米,水流湍急,著名的壶口瀑布和龙门就在此段。
(壮美的黄河壶口瀑布)
龙门到潼关,黄河进入汾渭谷地,河谷开阔。潼关以下,东折进入三门峡,东流至孟津进入华北平原。
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增大,水色浑黄(黄河的含沙量与输沙量均居世界各大江河首位)。中游不仅是黄河中下游泥沙主要源地,而且也是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
【下游】
黄河下游自桃花峪至河口,流域面积2万多平方千米,河长870千米。黄河东流进入华北平原,河道宽展,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逐年淤高,一般高出岸边地面3~5米,有的地方高达10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黄河“地上河”)
下游两岸除东平湖的陈山口到济南的玉符河口,南岸依傍山麓外,其余南北河岸,全靠长1340千米的人工大堤为屏障保民护地,约束黄河免于改道。南北大堤也成了南北河流的分水岭,堤北为海河水系,堤南为淮河水系。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37.6千克/立方米,年输沙量平均16亿吨,其中4.2亿吨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内,其余随河流入海。
黄河每年挟带泥沙在河口形成三角洲(狭义),其顶点在宁海,北起陡骇河口,南至支脉沟口,面积5450平方千米。
(黄河入海口)
自1947年黄河回归现行河道至1985年底,共计填海造陆1220平方千米,平均每年造陆31.3平方千米,河口一带海岸线平均在海内推进390米。
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76毫米,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大约60%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径流的补给主要靠降水,因此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干流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为2~3倍。天然河川径流量658亿立方米,实测年径流量431亿立方米(黄河的年径流总量远小于长江及珠江、黑龙江、雅鲁藏布江)。干支流水力资源蕴藏量4054.8万千瓦,可开发量约2800万千瓦,占中国可能开发水电装机的6.1%,主要集中在上中游。
旧时,黄河时常泛滥成灾,历史上较大的改道有26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黄河进行大力治理与开发。在上中游进行水土保持,并兴建三门峡、青铜峡、刘家峡、八盘峡、盐锅峡、龙羊峡、李家峡、小浪底等水电工程;在干支流上兴建了3000多座水库。下游加固大堤和兴建滞洪区,进行综合治理。(黄河入海口)
自1947年黄河回归现行河道至1985年底,共计填海造陆1220平方千米,平均每年造陆31.3平方千米,河口一带海岸线平均在海内推进390米。
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76毫米,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大约60%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径流的补给主要靠降水,因此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干流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为2~3倍。天然河川径流量658亿立方米,实测年径流量431亿立方米(黄河的年径流总量远小于长江及珠江、黑龙江、雅鲁藏布江)。干支流水力资源蕴藏量4054.8万千瓦,可开发量约2800万千瓦,占中国可能开发水电装机的6.1%,主要集中在上中游。
旧时,黄河时常泛滥成灾,历史上较大的改道有26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黄河进行大力治理与开发。在上中游进行水土保持,并兴建三门峡、青铜峡、刘家峡、八盘峡、盐锅峡、龙羊峡、李家峡、小浪底等水电工程;在干支流上兴建了3000多座水库。下游加固大堤和兴建滞洪区,进行综合治理。
(黄河小浪底水库)
1949~1992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决堤,扭转了黄河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局面,开始了由害河向利河的转变。
(九曲黄河)根据资料整理,不当之处请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