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是伯乐重要还是千里马重要?
《马说》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显然是在强调伯乐的重要性。但事实是,绝大多数用人单位争抢的是“千里马”而非“伯乐”。大家在谈到千里马与伯乐的时候,一般容易出现选择性“盲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忘记了伯乐发现千里马之前的故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什么意思?就是说,在伯乐发现千里马之前,它和其他马匹一样寂寂无闻。
为什么寂寂无闻?大多数人认为,是没有遇见伯乐。但真正的原因,是“才美不外见”。也就是说,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加之千里马自身的原因,千里马的能力、优势,或者说与众不同之处并没有体现出来。有实力未必是千里马。
2.忽略了伯乐发现千里马之后的故事。
在《马说》之中,韩愈并没有提到发现千里马之后发生了什么?但是,在其他一些关于千里马的文章中略微提到过,大体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器重千里马,而另一种则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可以说,即使伯乐发现了千里马,千里马的日子过得也各不相同,一些千里马“志得意满”,但是还有些千里马则是在不当的“用马机制、不合理的激励政策以及不能表达自己观点的郁闷”中度过自己的职业生涯。
3.伯乐与千里马其后的本质是什么?
首先要明白,伯乐只是一位“相马师”,而非“策马人”。伯乐的作用是初次识别,是推荐,但是之后的事情他做不了主。其次,还要明白,即使伯乐认为的千里马,到了工作场所,好要被“食之者”和"老板"二次甚至三次辨识。
形势图如下:
虽说真金不怕火炼,但是在千里马的职业征程中,真正起到作用的并不是伯乐,而是千里马自己和使用千里马的单位。千里马有能力不怕遇不到伯乐,而伯乐却因为单位的人才需求而无计可施。在当今人力资源市场化的今天,千里马的选择机会增多,而单位的择才机会也不少,在两者匹配的过程中,机会是对等的。谈何重要不重要的问题?
如果有些人还在强调“伯乐”的重要性,觉得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没有前途,我认为这是将“千里马”的命运压在了别人的身上。不要高估伯乐的作用,其他他也有很多的尴尬。如果将自己的职业命运“赌”在伯乐的身上,你就输了。1.伯乐尴尬一:标准尴尬
在我们听过的美好的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中,伯乐“相马”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按照伯乐自己的“专业标准”来辨识马。但在实际的职场中,那些招聘人才的面试官或者HR有几个是按照其个人的标准来评判应聘者的?
一般来说,企业“伯乐”评判应聘者的标准有两个基本的来源:
A.“老板”的要求
这里所说的“老板”可能是公司的大老板,也可能是用人部门的直属领导。他们在某个岗位招聘之前就已经事先设定了标准和要求。面试官只能按照既定的标准与要求来进行甄别和筛选。
至于他们自己的意见或者喜好,都要让位于“工作”。这就意味着,择人标准的“长官意志”,而“老板”并不一定是面试的参与者,换句话说,一开始“相马”他是不参与的。
这就是“相马师”与标准决策者的错位,是"伯乐“的第一个尴尬。B.企业的需求
传说中伯乐相马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抛开世俗的约束,仅从”马“这一个角度进行识别,所以考虑的颇为客观,评判的也比较全面,可以说没有什么利益或者功利性的因素介入。
但在职场上,企业招聘人的目的是承担工作任务,做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业绩贡献。而这里,企业的特定需求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一个求职者,他的能力可能非常突出,实力也不错。但是其思维特征、职业理念以及对于薪资等方面的待遇标准与企业现状未必一致。这个时候,即使因为赏识你的能力而招募入职,很快就会发生矛盾。
千里马是没有高等思维的畜生,而求职者则是有思想、有需求、有目标的活生生的人。在企业特定需求的情况下,面试官即使觉得求职者比较优秀,但是与企业不匹配,一样会PASS掉。也就是说,企业不但想选千里马,还想选择适合自己的千里马。伯乐又能奈何?2.伯乐尴尬二:权责的尴尬
文章中的伯乐识马,是自由的,是无需承担责任的,他相马的原因和目的都很单纯,就是两个字“喜欢”。但在实际的职场之上呢?哪个招聘者或者面试官能够抛开一些的干扰因素,处于个人惜才或者爱才的角度而收下千里马?肩上的特定责任和自己手中可怜巴巴的权力,让他身不由己。
A.“识人”之责
大部分情况下,伯乐只是“相马”,其“相马”的目的是为了将自己觉得合适的马推荐给用人部门或者公司。基于招聘数量和原则性招聘“质量”的特定要求,他们只能按照标准,进行相对专业化操作。这是伯乐的责任,为了公司发展,他必须要不断“识别”“推荐”甚至“培养”人才。
B.无权“用人”或“留人”
有的时候“伯乐”看好的职场人能够被公司录用或者重用,但有的时候,即使“伯乐”看好的职场人,一样会被公司否定。面对这种情况,“伯乐”也很无奈,因为自己根本没有决定权。而即使那些被公司视为“千里马”器重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也有可能因为矛盾和摩擦被界定为“劣质员工”,这个时候“伯乐”还要承担责任。
在选人及用人方面,“伯乐”的责任和权利是不对等的。他只有“识人”的责任,而没有决策的权利。3.伯乐尴尬三:目的的尴尬
本来,伯乐识快乐的,因为自己能够识别“千里马”而名扬天下。但是现实中的“伯乐”却不快乐,因为他要履行自己被限定的职责。
尽管我在一开始的示意图中,标识了三个伯乐,但是实际上,一个千里马在第一个伯乐面前就可能被PASS掉,根本没有机会遇到第二个或者第三个。为什么呢?
A.“伯乐”是服务型角色,其工作的目的源于用人部门
需要什么样的人,需要多少人,需要多长时间将人找到,这些基本都是由用人部门提出的。而用人部门的人才需求,正是伯乐的工作目的。
用人部门的需求,伯乐可能赞同,也可能不赞同,但是都要去做。这是他的职责。所以,伯乐的目的不是为了“相马”,而“相马”的真正目的是达成用人部门的要求。
B.为了满足公司特定的文化、绩效需求,只能扭曲自己的识人标准
不管是招聘者、面试官,还是各部门的负责人,在面试、用人的过程中是要“识人”,但是识人的标准却并不是自己内心的主观判断,而是基于特定职场环境的特定标准与需求。
如果你是千里马,但是不“听话”,“伯乐”会无视你;如果你是“千里马”,但是“不积极”,“伯乐”也会无视你。“伯乐”从不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千里马,都是根据自己所在单位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量体裁衣”的筛选。
小结:
伯乐就只是伯乐,他既没有用你的权利,也没有供养你的实力,伯乐的一切工作都是由其所在的单位决定的。为了履行自己的职责,他可以放弃自己相马的标准,甚至可以将“劣马”说成“良马”。不是伯乐不好,只是他也要生存,也要发展。
既然“伯乐”不靠谱,那就是“千里马”重要了?我想说的是,人人都是千里马。千里马是否重要不取决于伯乐,而取决于自己。“千里马”之所以是优秀的人才,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不与常马等”,也就是不同于众;另一个是“能千里”,也就是有能力、有实力。这不是靠伯乐,而是千里马自己。1.职场人的“千里马”选择:让自己成为“千里马”。
即便是在传说中,能够得到伯乐赏识的千里马,也一定有不同于众的表现。也就是说,你只有具备了千里马的条件,才可能被识别为千里马。如果你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员,任谁也不会真正赏识你。
所以,无论是伯乐还是千里马,谁重要都没关系,最重要的是自己先要成为千里马。
A.提升绝对实力,不断让自己更加优秀
一个人必须保持努力的状态、进取的心态和不断突破自我的精神与行动,才能够让自己强大。不学则无术,慵慵懒懒,整天计较些鸡毛蒜皮的东西,甚至觉得自己的努力和奋斗都是为了别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实力。
没有实力就解决不了问题,就无法胜任目标岗位,就不可能成为千里马。
B.塑造比较优势,让自己更加突出
职场上不是只有自己这“一匹马”,是“千军万马”;职场上的资源、岗位和机会都是有限的。而伯乐与千里马、潜在千里马和潜在千里马之间,就是在这有限的资源和机会之间相互博弈。
要想让自己真正成为千里马,而且在竞争中胜出,就需要在绝对实力的基础上突出比较优势。什么是比较优势?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具有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同样的工作自己的表现更优秀。
如果个人不具备千里马的实力和比较优势,你就是整天呆在伯乐身边也没有用。2.职场人的“千里马”选择:在职场中不断体现自己的价值
其实伯乐也好,千里马也罢。其状态都是相对的。在某一特定场景或条件下,双方看对了眼,彼此都赏识对方,但是却缺乏“事实的基础依据”。也即是说,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发生了,但是这种判断没有得到事实的验证。而在后续的工作中,逐渐发现,原来的“千里马”可能是“瘸腿马”,而原来的伯乐也只是功利性的普通人而已。职场人如果想要别人一直认为自己是千里马,不是在某一刻有较好的表现,而是要持续塑造和体现自己的价值。
一方面,不要寂寂无闻,或者因为某些原因不愿意表现自己的才能。如果这样,所谓的千里马其实只是默守岗位的无用之马。要知道,在职场上,自己认为自己很厉害没有用,只有不断的用成绩来证明自己才最有说服力。
另一方面,人不同于马的是,人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具有很强的自我完善和调整的能力。昨日普通的员工,今天可能就有出色的表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想要让自己一直优秀,就要让自己的努力持续下去。
千里马以能行千里而著称,不会三步一回头,五步一徘徊。3.职场人的“千里马”选择:靠自己而不是靠伯乐
“千里马重要还是伯乐重要”,这个问题的底层思维是将命运放在自己身上还是放到别人身上。如果认为千里马重要,就要有“龙马精神”“马不停蹄”,靠自我努力与奋斗;如果认为伯乐重要,就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他人的关注、欣赏和器重上,是被动的。
如果靠伯乐老关注你,来欣赏你,来器重你,基本上是靠不住的。
A.伯乐不常有
即使韩愈在写“马说”,为千里马抱不平,其实也是针对人才使用的低效现象。从古至今,有多少人才怀才不遇?在以前的社会,将自己的命运寄予“伯乐”是因为特定的社会运行体制所制约,要想实现抱负,要想“出人投地”必须有“伯乐”,否则没有任何其他机会。
而在市场化机制的今天,所有的机会、标准也都已经市场化,一个单位能不能进得去,一个机会能不能抓的住,哪里靠什么“伯乐”,全凭自己的实力与眼光。
无缘无故,谁愿意做你的伯乐?面对个性化需求的你,谁又能做你的伯乐?B.伯乐太“复杂”
如果将自己的未来和希望寄托于某位领导的赏识或者某个单位的器重,那么器重一定存在两种基本的思维:
其一,符合特定特定职场下大家共同的利益需求。并不是说谁的道德有问题,别人对你的赏识,不仅是基于你的优秀,更多的时基于你能够满足特定的需求。
其二,一定不会有“伯乐二”或者“伯乐三”的障碍。也就是说,单位内部的领导之间至少是一种均衡的状态,如果因为对你的赏识或器重而影响其本人的利益、前途或者给其本人带来麻烦,别人是不愿意做这个“伯乐”的。
小结:千里马重要,也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对环境的适应,伯乐重要但是伯乐也有自己的苦衷。你选哪一个都改变不了自己的现状,与其挑来选去,不如自己努力前行。回到问题,到底是千里马重要还是伯乐重要?这个还真要看站在什么角度来进行评判,同时还要结合当代人力资源市场的特点。一方面,“伯乐”标准化,另一方面“千里马”市场化,这些都在改变着双方的思维和选择。1.用人单位角度:有伯乐不愁千里马
在当代社会,对于用人单位来讲,对于优秀人才的需求与渴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单位却不再像以前一样单纯依靠“相马”来进行人才的选拔。
一般来说,单位对于“千里马”的选择通过三个途径:社会招聘一批、内部提拔一批、专心培养一批。而在招聘、提拔和培养的“千里马”选择过程中,单位依靠的是批量化工作团队的共同努力。而不是某位“超人”的“独具慧眼”。
所以,在新时代,企业重新定义了“伯乐”,将其改变为“搭建常规与非常规人才引进渠道,按照符合企业用人标准和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以评测工具与管理方法作为辅助的批量化、专业化和高效化的人才甄选。”
只要企业的人才引进渠道是畅通的,人才池就是充盈的,在团队的专业甄选条件下,“量化”人才能够更好的满足企业需求,而无需强调个别的、特定的“千里马”。这就是企业的“伯乐”及其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更倾向于“自我伯乐”的打造,强调“赛马不相马”。2.职场人角度:千里马无需伯乐的赏识
与企业所处的大环境一样,作为新时代的人才,其面临的人才甄选机制和人才发展机会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企业不适合自己可以换一个企业,一个岗位不适合自己可以换一个岗位。如果将自己的职业命运“赌”在某位“伯乐”身上,很可能丧失大好的发展机会和自己职业提升的时机。
职场人正在做的时不断的充电、学习、提升和磨练自己,让自己成为市场上的“千里马”,成为众多单位争抢的人才。在市场杠杆的撬动下,在就业信息日益透明的今天,哪里需要什么伯乐,自己就是最好的伯乐。
基于自我客观的认知,基于自我职业的准确定位,基于自己兴趣与优势发挥的机会抓取,优秀的职场人根本不用担心没有发展的平台。
换句话说,在现代社会的条件下,职场人通过自我努力与现代条件的利用,已经“罢免”了“伯乐”的岗位。不需要伯乐的帮助,而更主张自我审视与自我推荐。所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已没有什么用处了”。3.客观角度的评价
就伯乐与千里马两者来说,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其对立性体现在,两者在机会与条件上的博弈,伯乐把握机会的大门,而千里马则寻找机会的突破;其统一性体现在,“伯乐”其实也可能是“千里马”,只不过是履行职责而已,而“千里马”也可能是“伯乐”,既是他人的伯乐,也是自己的伯乐。
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因为“千里马”不是真“马”,而是优秀的人才,而“伯乐”也不是真的神通广大,慧眼独具,他也只不过是职场的一员。
对于职场人来说,与其选择在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纠结,不如奋起直追,让自己成为千里马。成不了千里马,谁重要又有何意义?总结:
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早已将所谓的伯乐与千里马做出了新的定义。在新的条件下,新的形势下,千里马是优秀人才的代名词,而伯乐早已被企业的专业团队所代替。为了更好的发展自己,企业需要优秀人才,但依靠的是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配置的科学化与专业化,而不是什么“伯乐”;为了有更好的职业前途,人才也不会再单纯依赖或者指望单一的领导或单位赏识,基于自己优势匹配和职业目标的实现的有利性,进行自我提升和自我机会的把握才是主流。
所以,千里马更自由的驰骋在更广阔的舞台,再也不需要什么伯乐的“卡位”。时代前行的尘埃中,“伯乐”或有失落,或有困扰,但都是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