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给孩子讲故事?
怎么给孩子讲故事是个技术问题,但在此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那么喜欢听故事。“没有不爱听故事的孩子”,原因至少有三:
几乎每一个让孩子着迷的故事我们都能发现孩子现实生活的影子,几乎每一个让孩子着迷的故事孩子也能在其中看得见自己。孩子聆听和阅读故事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将现实中的世界与故事中的世界,现实中的自我和故事中的自我进行对话比较的过程,在对话和比较的过程中最终建构自己对于世界和自我的认识。
《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提出“声响、运动、旋律,这些音乐的基本元素,远在出生之前就已印入胎儿的感觉器官。”“音乐性”尤其是“节奏性”,是孩子的一种本能。一个好的故事会自然而然的满含“音乐性”尤其是“节奏性”。凡是孩子爱听的故事,大多故事情节总是高度重复的,这种重复给故事带来了很好的“节奏感”。
没有孩子不爱听故事。但是你要知道,有时候,孩子爱的可能不是故事,而是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到的被爱。
那怎么给孩子讲故事呢?重点有四:
首先,要“有声”。给孩子讲述故事要善于描绘“声音”。每一个故事都是有“声音”的,包括“声”和“音”两个层面。前者指故事中用拟声词或是图画呈现出来的“声音”,是相对显性的。后者指由故事的情节和结构所呈现出来的故事的节奏,是相对隐性的。一个故事要讲得好听,既要善于发出“声音”,还要善于呈现“节奏”。
故事中的“声音”具有神奇的魔力,能使一个故事变得更有趣。即使是在聆听和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孩子偶尔走神,只要有特别的“声音”发出来,孩子就会立刻被吸引过来。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对故事的声音进行模仿,也是孩子听乐意的一件事情。讲述故事,首先得找到故事中的“声音”。有的故事中的声音很好找,去找“拟声词”就ok了。如《晚安,猫头鹰》,里面那各种各样的鸟的叫声,又如《噗噗噗》,全书所有的文字基本上都是拟声词。但是有些故事的声音却不怎么好找,它们隐藏在画面和情节中。如《母鸡萝丝去散步》,全书的文字基本上没有拟声词,但是当狐狸被钉耙扎到,掉进池塘...的时候,那明显是有声音的。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故事,可能没有拟声词,但是一定都会有声音。给孩子讲故事,找到声音,并呈现出来(不用太在乎呈现得是否准确),故事会变得更有趣味。
除了声音,每一个故事都会有特定的节奏。一个故事的节奏主要体现在故事的基本结构和情节变化上,有的故事的节奏会很快,如《大卫不可以》;有的故事节奏会比较慢,如《第五个》;有的故事会是急剧波动型,如《母鸡萝丝去散步》;有的故事则是娓娓道来型,如《爷爷一定有办法》......节奏的变化体现的是情节的发展,人物情感的变化。通过语气、语调、语速等的变化将故事的节奏呈现出来,可以更好的让孩子体会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的发展,也能更好的帮助孩子理解和感受故事。更重要的是,节奏的变化带来更强烈的戏剧性的效果,做到“阅读如看戏”。
其次要“绘色”,即描绘色彩和画面。就是要将故事中静态的、平面的、断开的图画和文字变成动态的、立体的和连续的“情境”,让故事中的形象变得具体、生动,让故事中的情节变得连续和富有冲突。要让故事富有画面感和戏剧性,做好三点:第一,刻画好细节。人物的形象是否具体生动,故事的情节是否真实动人,关键的在于故事细节的刻画。细节刻画得越到位,就越能激发起孩子的想象,也能令孩子更好的将故事和自己的生活进行联结。第二,恰到好处的停顿。在关键之处突然停住,是制造戏剧效果的不二法门。恰到好处的停顿,是一种节奏的变化,节奏的把控是一个故事成败的重要因素。所有聆听故事的人都期待了解“故事接下来会怎么样”,而适时的停顿会把这种期待放大。第三,应用“魔力词”。在故事里面,或是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有些词会有神奇的“魔法”,如“很久很久以前”、“就在这个时候”、“突然”、“紧接着”等等。这些词要么会将故事置于某个具体的情境,要么能突出故事情节的可预测性或冲突性,要么是起到转换故事节奏的作用。
绘本被称之为“纸上的戏剧”,“绘声绘色”讲故事就是要将故事中的图画和文字变成富有“声音”(音乐)和动作的戏剧。当一个故事变成一出戏剧,就能调动孩子更多感官的参与,进而实现和发展孩子的“通感”。
再次,给孩子讲故事,要讲出故事的“故事性”。故事通常包含有六个基本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给孩子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要充分的体现和应用这六要素。交代故事的时间和地点,会将孩子带入一个具体的“情境”,一旦孩子“入境”(或者叫“入戏”),那故事就成功了一半。对于人物要做细致的描述,让人物形象更为立体和丰富,同时还要突出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通过对比让孩子发现人物前后的变化等等。而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则更多的体现于故事的可预测性。在给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通过提问或是适时的停顿,让孩子推测故事的发展,是让孩子参与到故事讲述过程的重要方法,孩子只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那么对于故事的聆听及理解都会更好。
最后,在给孩子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注意“浅”层的故事和“深”层的故事之间的关系的把握。所谓“浅”的故事,就是指故事的文字或 图画所讲述的事件本身,而“深”的故事则是蕴含在图画和文字背后的故事的“道理”或是故事的“结构”。一般而言,给孩子讲述“浅”层的故事就可以了,至于深层的故事,可以视孩子的情况另行处理,不建议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去给孩子讲什么“道理”。
上面提及的四个方面,更多的还是一些原则层面的东西。通常,对于那些不知道怎么给孩子讲故事的家长,我会特别建议他先看看,或是先给孩子读宫西达也的“恐龙”系列绘本,直接读文字就好。个人认为,宫西达也的“恐龙”系列,是讲述故事的绝佳范本。
给孩子讲故事,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同样也会有一些基本的禁忌要注意。
最后要说的是,给孩子讲述故事,爸爸妈妈的声音是最好听的。不怕不会做,就怕不去做。只要你拿起书给孩子讲,方法自然会有。方法会因人而异,你的孩子会告诉什么样的讲述方式方法对他而言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