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对现在社会还具有指导意义?
无为"是道教教义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老子的思想在汉代初期盛行,西汉王朝建立初年,人心广向思安,思定,思治,而此时出现的黄老之学纯属道家学派,道家讲清静,无争,比刚刚过去的法家法制理念来得温和,恰如冬春交替时节里凉爽感觉中刮来的一股和煦的春天里柔弱的风——所以这个时候黄老道家学说成为当时社会的一股不可逆转的思想潮流,得到汉初谋臣的极力推荐与提倡。而这个时候的儒家由于受到了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元气还没有恢复出来,道教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当时的主流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这个时候,社会上出现了山水派诗人,他们就是吸取的道教的思想,寄情山水,无为而治。当时社会中的文化都是与黄老之说有很大的联系。
黄老之说还在唐朝流行,李氏王朝认定老子是他们的祖先,老子姓李名耳。著作《道德经》。所以在唐朝道教学派很吃香。流行甚广。当然当时唐朝的社会环境也适合道教的传播。
《道德经》说:"圣人处无为之事"因此,道教认为待人处事都要无为,也就是要顺应天道、顺应自然,而不作违逆天道、违逆自然的事。 对于无为,一部分人常常以为是消极的,说道教的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干。其实,这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误解。《道德经》三十七章里说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既然是"无不为",那就是样样都要为,无事不为。这里有没有矛盾呢?并不矛盾。 道教处身于千变万化的社会之中,要生存就要为。这就体现了无为学说的辩证思想。就拿道门的事来说,恢复宫观,清洁宫观,管理宫观,经忏法务,接待香客,招待来宾,恢复道协,开展协会工作,处理好道协的人事、财务、宣传和教务,等等,事情千件百桩。现在,一些道友常说整日忙碌,不得休闲,这是真话,也是实话。 年至耄耋,力不从心,虽然道教已经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接班人,但是仍然事务繁多,不得不支撑着干。这些道门中的事,能够为吗?显然不能。至于道门和社会有关的事,更是多得无法枚举。 所以,这些年来,各派各山各宫观的道士,特别是一些道门领袖,都是忙的不亦乐乎。那种以为进入道门,就可以优哉游哉,晒晒太阳,念念清经,吃斋打坐的想法,成了不符合实际的了。当然,处理道门中的事情以及处理同社会有关的事情,我们都要顺乎天道,顺乎道门的规矩,同时适应社会的变化。这也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真实内涵。
那这种思想可以适合现在的社会吗?我认为有一部分是适合的,我们处理事情的时候要辩证的看待,并且有的时候做事情我们要顺势而为而不是改变其特性,硬地去做。发展工业的时候也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肆意破坏自然环境。